馬疥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頑溼聚結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ǎ jiè

2 概述

馬疥爲病名[1]。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該書疥候分有大疥馬疥等五種)。“馬疥者,皮內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疥瘡之一種。即頑溼聚結[2]

頑溼聚結((accumulation of stubborn dampness prurigo nodularis))爲病證名[3]。又稱馬疥(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3]。是指以四肢散發豆粒大灰褐色堅實結節,瘙癢抓後有血痂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3][3][4]。爲疥瘡之一種。屬疥之重者。

諸病源候論》疥候記載:“馬疥者,皮肉隱嶙起作根,搔之不知痛。”

趙炳南老醫生稱本病爲“頑溼聚結”。

馬疥相當於西醫的結節性癢疹[4]。詳見結節性癢疹條。

3 馬疥症狀

其瘡潛隱皮膚,鑽刺劇癢,搔抓不知痛[4]

四肢散發豆粒大灰褐色堅實結節,瘙癢抓後有血痂[4]

4 馬疥的治療

馬疥治宜內服消風散,外擦用繡球丸之劑[4]

4.1 辨證治療

4.1.1 溼熱風毒

頑溼聚結·溼熱風毒證(accumulation of stubborn dampnes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nd wind-toxin)是指溼熱風毒蘊結於肌膚,以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紅或灰褐,散在孤立,觸之堅實,劇癢時作,舌質紅,舌苔白、脈滑爲常見症的頑溼聚結證候[4]

4.1.1.1 治法

除溼解毒疏風止癢。

4.1.1.2 方藥治療

全蟲方加減。對頑固性皮損宜活血化瘀,加紅花丹蔘氣虛黃芪。也可選用四物消風散除溼胃苓湯加減。

單方成藥可用秦艽丸除溼丸

4.1.2 血瘀風燥

頑溼聚結·血瘀風燥證(accumulation of stubborn dampness with pattern of blood stasis and wind-dryness)是指血瘀風燥,以結節堅硬,表面粗糙,色紫紅或紫褐,皮膚肥厚乾燥,陣發性瘙癢,舌紫暗,苔薄,脈澀爲常見症的頑溼聚結證候[4]

4.1.2.1 治法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4.1.2.2 方藥治療

可用山甲9g,皁刺9g,叄棱6g,莪術6g,桃仁9g,紅花9g,川芎9g,當歸9g治療。癢重者尚可選加全蟲3g,烏梢蛇9g。加水煎服,每日1帖。

4.2 局部治療

中醫獨角蓮膏藥貼敷。

雄黃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00ml外擦。

③黑色拔膏棍加溫熱結節處。

④外用水晶膏腐蝕。

針刺療法取穴參照皮膚瘙癢症亦可直接針刺結節性癢疹結節中央。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3.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