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

中藥材 酒炙法 祛風 炙法 祛風通絡 祛風溼藥 中藥炮製學 止痙 祛風溼散寒藥 止癢 通絡 動物類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ū shāo shé

2 英文參考

black snak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ocy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Zaocys(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ack-tail snak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烏梢蛇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爲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乾燥[2]烏梢蛇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脣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烏梢蛇飲片呈段狀,表皮烏黑色或黑褐色,無光澤,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質堅硬,氣腥,味淡[3]烏梢蛇肉,呈段片狀,無皮骨,肉厚柔軟,黃白色或灰黑色,質韌,氣腥,略有酒氣[3]酒烏梢蛇色澤加深,略有酒氣[3]

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用於風溼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烏梢蛇飲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酒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多用於風溼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

4 拉丁名

Zaocy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black-tail snake(《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烏蛇(《藥性論》)

黑風蛇[3]

黑梢蛇(《開寶本草》)

劍烏梢(《本草衍義》)

黑花蛇(《本草綱目》)

烏峯蛇(陳義《動物學》)

烏花蛇、劍脊蛇、劍脊烏梢蛇

8 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爲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爲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內臟乾燥全體[3]

9 原動物形態

烏梢蛇全長可達2米以上。頭扁圓;頭部和頸部分界不明顯。吻鱗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寬大於長,其與吻鱗的縫合線遠較與鼻鱗的縫合線爲短。前額鱗大,兩鱗間的縫合線等於從其前緣至吻端的距離,寬大於長,外緣包至頭側。額鱗前大後小,長與鼻間鱗和前額鱗的和相等。眼上鱗寬大,長與其額鱗前緣至吻端的距離相等。鼻孔橢圓形,位於2鼻鱗中間。頰鱗1片,與第2、3片上脣鱗相接。眼前鱗2片,上緣包至頭背。眼大,眼後鱗2片。顳鱗前後列各2片,前列的狹而長。上脣鱗8片,第4、5兩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頦鱗比後頦鱗短,與前5片下脣鱗相接。後頰鱗與第1腹鱗間有小鱗1對。下脣鱗11片,第6片最大。體鱗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鱗186~205片,肛鱗2裂,尾下鱗101~128對。尾部漸細。體呈青灰褐色,各鱗片的邊緣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鱗片呈黃色或黃褐色,其外側的2行鱗片則成黑色縱線。上脣及喉部淡黃色。腹面灰白色。其後半部呈青灰色。(《中藥大辭典》)

10 產地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主產浙江、江蘇、貴州、湖北等地[3]

11 採收與初加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12 生藥性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脣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13 理化鑑別

烏梢蛇粉末螢色或淡棕色。角質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向條紋。表皮表面觀密佈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連成網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淡黃色或近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密橫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較粗。

14 烏梢蛇炮製

唐代有炙去頭尾,取肉炙過(《外臺祕要》)的方法[3]

宋代增加了酒炙制、醋制、焙制(《太平聖惠方》)、酒焙制(《小兒藥證直訣》)、酒煨制、酥制、藥汁制(《聖濟總錄》)、酒煮制(《扁鵲心書》)、燒製(《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等法[3]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制(《本草述》)、清蒸制(《握靈本草》)法[3]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酒浸、酒炙[3]

14.1 烏梢蛇炮製方法

14.1.1 烏梢蛇

取原藥材,除去頭、鱗片及灰屑,切段,篩去碎屑[3]

14.1.2 烏梢蛇肉

烏梢蛇,除去頭、鱗片及灰屑,用定量黃酒悶透後,取出趁溼除去皮骨,切段乾燥,篩去碎屑[3]

每100kg烏梢蛇,用黃酒20kg[3]

14.1.3 酒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段,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3]

每100kg烏梢蛇段,用黃酒20kg[3]

14.2 成品性狀

烏梢蛇呈段狀,表皮烏黑色或黑褐色,無光澤,切面黃白色或灰棕色[3]。質堅硬[3]。氣腥,味淡[3]

烏梢蛇肉,呈段片狀,無皮骨,肉厚柔軟,黃白色或灰黑色[3]。質韌[3]。氣腥,略有酒氣[3]

酒烏梢蛇色澤加深,略有酒氣[3]

14.3 炮製作用

烏梢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如治風瘙癮疹烏蛇膏(《太平聖惠方》);治溼疹、瘙癢的止敏片(《中醫雜誌》1980年第3期)[3]

酒炙能增強祛風通絡止痙作用,並能矯臭、防腐,利於服用和貯存[3]。多用於風溼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如治風溼痹痛,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的烏蛇丸(《太平聖惠方》);治破傷風頸項緊硬,身體強直定命散(《聖濟總錄》);治麻風烏蛇丸(《祕傳大麻風丸》);治一切幹溼癬三味烏蛇散(《聖濟總錄》)[3]

14.4 炮製研究

烏梢蛇全體含賴氨酸亮氨酸天門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成分[3]蛇蛻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膽中含膽酸胰島素[3]

烏梢蛇水煎劑或醇提液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發生,其抗驚厥作用強度相當於25mg/kg的苯巴比妥鈉[3]

烏梢蛇酒制可使不溶於水的脂類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同時,可防止烏梢蛇黴爛、變質、蟲蛀[3]

烏梢蛇的頭與皮是品種鑑別的主要依據,產地加工時應該保留,以供鑑別[3]。另有認爲烏梢蛇無毒蛇,頭部無毒腺,爲節約藥材炮製時可考慮不去頭部[3]

酒炙烏梢蛇炮製工藝研究,有報道取潔淨烏梢蛇段塊,黃酒拌勻,放容器內加蓋後送進烘箱30C烘悶30分鐘,取出充分涼透,再敞開送進烘箱60℃低溫乾燥15分鐘,取出,在通風乾燥處放涼[3]。另有麩炒酒炙法和蒸後切段砂炒噴酒晾乾的經驗方法[3]

14.5 貯存方法

貯放於石灰缸內,或與花椒共貯,或噴酒精少許,密閉,置通風乾燥[3]。防潮,防蛀[3]

15 性味歸經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味甘,性平。歸肝經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味甘,性平[3]。入肝、肺經[3]

16 功能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烏梢蛇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的功效。用於風溼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中醫大辭典》:烏梢蛇祛風溼,通經絡,攻毒的功效[3]。治風溼痹痛,中風半身不遂,肌膚麻木,骨、關節結核小兒麻痹症破傷風麻風,皮疹瘙癢,疥癬[3]

《中藥炮製學》

烏梢蛇具有祛風止癢的功能[3]。如治風瘙癮疹烏蛇膏(《太平聖惠方》);治溼疹、瘙癢的止敏片(《中醫雜誌》1980年第3期)[3]

酒烏梢蛇增強了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多用於風溼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痙攣抽搐驚厥皮膚頑癬麻風[3]。如治風溼痹痛,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的烏蛇丸(《太平聖惠方》);治破傷風頸項緊硬,身體強直定命散(《聖濟總錄》);治麻風烏蛇丸(《祕傳大麻風丸》);治一切幹溼癬三味烏蛇散(《聖濟總錄》)[3]

17 化學成分

烏梢蛇全體含有蛋白質脂肪[3]

烏梢蛇全體含賴氨酸亮氨酸天門冬氨酸等17種氨基酸成分[3]蛇蛻中含骨角原,肌肉中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TM)[3]蛇膽中含膽酸胰島素[3]

18 藥理作用

烏梢蛇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抗蛇毒作用[3]

烏梢蛇水煎劑或醇提液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抗驚厥作用,醇提取液尚能對抗小鼠戊四氮驚厥發生,其抗驚厥作用強度相當於25mg/kg的苯巴比妥鈉[3]

烏梢蛇酒制可使不溶於水的脂類成分容易煎出,提高其抗驚厥作用[3]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6~12g。

中醫大辭典》:內服:煎湯,4.5~12g;研粉吞服,每次0.9~1.5g[3]。亦可浸酒[3]

19 烏梢蛇組方精選

19.1 大麻風

烏蛇三條蒸熟。取肉焙乾,研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米粒大。以此喂烏雞,待食盡即殺雞烹熟。取雞肉焙乾,研爲末。每服一錢,酒送下。或加蒸餅用丸服亦可。喫過三、五隻烏雞,媽即愈。又方:捕大烏蛇一條,打死,待爛後,加水二碗浸泡七天,去掉坡、骨,倒入糙米一升浸泡一天。取米曬乾,喂白雞一隻(令雞先餓一日)。等到羽毛脫落,即殺雞煮喫,冊時適量飲酒,雞吃盡後,再用熱水一盆,洗浴大半天,其病自愈。(《中醫大辭典》)

19.2 紫白癜風

烏蛇肉(酒炙)六兩,枳殼麩炒)、牛膝天麻各二兩,熟地典四兩、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風、桂心各二兩,各銼在細片,裝袋中,用酒二斗浸泡密封七天。每次溫服一小確定。忌雞鵝鱝從及發物。(《中醫大辭典》)

19.3 嬰兒撮口,不能吸乳

烏蛇(酒浸過,去皮、骨,炙幹)半兩、麝香一分,共研爲末。每用半分,以荊芥湯灌下。(《中醫大辭典》)

19.4 治破傷中風(項強,身直)

白花蛇烏蛇,各取後端二寸,酒洗潤,刮出肉,加全蜈蚣一條,共炙爲末。每服在錢,溫酒調下。此方名“定命散”。(《中醫大辭典》)

19.5 木舌脹

蛇膽一枚,焙乾,研爲末,敷舌上。有涎即葉去。(《中醫大辭典》)

20 烏梢蛇的藥典標準

20.1 品名

烏梢蛇

Wushaoshe

ZAOCYS

20.2 來源

本品爲遊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乾燥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乾燥

20.3 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脣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20.4 鑑別

本品粉末螢色或淡棕色。角質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向條紋。表皮表面觀密佈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連成網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淡黃色或近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密橫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較粗。

20.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2.0%。

20.6 烏梢蛇飲片

20.6.1 炮製

20.6.1.1 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20.6.1.2 烏梢蛇肉

去頭及鱗片後,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乾燥

20.6.1.3 酒烏梢蛇

取淨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幹。

每100kg烏梢蛇,用黃酒20kg。

本品爲段狀。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氣

20.6.2 鑑別

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20.6.2.1 模板DNA提取

取本品0.5g,置乳鉢中,加液氮適量,充分研磨使成粉末,取0.g置1.5ml離心管中,加入消化液275μl[細胞核裂解液200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溶液50μl,蛋白酶K(20mg/m1)20μl,RNA酶溶液5μl],在55℃水浴保溫1小時,加入裂解緩衝液250μl,混勻,加到DNA純化柱中,離心(轉速爲每分鐘10000轉)3分鐘;棄去過濾液,加入洗脫液800μ1[5mol/L醋酸溶液26μl,1mo1/L Tris-鹽酸溶液pH值7.5)18μl,0.5mol/L乙二胺四醋酸二鈉溶液pH值8.0)3μl,無水乙醇480μl,滅菌雙蒸水273μl],離心(轉速爲每分鐘10000轉)1分鐘;棄去過濾液,用上述洗脫液反覆洗脫3次,每次離心(轉速爲每分鐘10000轉)1分鐘;棄去過濾液,再離心2分鐘,將DNA純化柱轉移入另一離心管中,加入無菌雙蒸水100μ1,室溫放置2分鐘後,離心(轉速爲每分鐘10000轉)2分鐘,取上清液,作爲供試品溶液,置零下20℃保存備用。另取烏梢蛇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模板DNA溶液。

20.6.2.2 PCR反應

鑑別引物:5'GCGAAAGCTCGACCTAGCAAGGGGACCACA3'和5'CAGGCTCCTCTAGGTTGTTATGGGGTACCG3’。PCR反應體系:在200μl離心管中進行,反應總體積爲25μl,反應體系包括10×PCR緩衝液2.5μl,dNTP(2.5mmol/L)2μl,鑑別引物(10μmol/L)各0.5正,高保真TaqDNA聚合酶(5U/μl)0.2μl,模板0.5μl,無菌雙蒸水18.8μl。將離心管置PCR儀,PCR反應參數:95℃預變性5分鐘,循環反應30次(95℃30秒,63℃45秒),延伸(72℃)5分鐘。

20.6.2.3 電泳檢測

瓊脂凝膠電泳法三部附錄ⅥB),膠濃度爲1%,膠中加入核酸凝膠染色劑GelRed;供試品與對照藥材PCR反應溶液的上樣量分別爲8μl,DNA分子量標記上樣量爲2μl(0.5μg/μl)。電泳結束後,取凝膠片在凝膠成像儀上或紫外透射儀上檢視。供試品凝膠電泳圖譜中,在與對照藥凝膠電泳圖譜相應的位置上,在300~400bp應有單一DNA條帶。

20.6.3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經

20.6.4 功能與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溼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20.6.5 用法與用量

6~12g。

20.6.6 貯藏

置於燥處,防黴,防蛀。

20.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2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4-17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