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地那龍線蟲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ài dì nà lóng x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dracontiasis

4 疾病概述

麥地那龍線蟲寄生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其雌蟲成熟交配後移行至四肢皮膚  ,子宮內的幼蟲受壓後從體壁脫出,大量幼蟲的釋出,引起皮膚表面出現水皰,此外尚可有皮疹、噁心頭暈、局部水腫等徵象。當破潰處與水接觸時幼蟲即進入水中,雌蟲死亡,傷口癒合。幼蟲被劍水蚤吞食後發育感染幼蟲,當人們吞食後,幼蟲穿過腸壁而到達胸腹部肌肉然後移行至皮下組織甲硝唑治療有效。

5 疾病描述

麥地那龍線蟲屬旋尾目、龍線蟲科、龍線蟲屬。成蟲寄生於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組織內,引起麥地那龍線蟲病。該病在世界各地分佈較爲廣泛,特別是印度、巴基斯坦、西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流行較爲嚴重。據世界衛生組織(1990)統計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500—1000萬人患稗地那龍線蟲病,估計有1.2億人受該病威脅,並提出全球消滅該病的規劃和要求。在我國,對家畜感染的報告較多,而人體病例至今僅有王增賢(1995)報告1例,患者爲安徽阜陽農村1名12歲男性兒童,在其左側腹壁膿腫內檢獲1條雌性成蟲成蟲形似一根粗白線,前端鈍圓,體表光滑,鏡下可見較密佈的細環紋。雌蟲長約60—120cm,寬約0.9—2.0mm,成熟雌蟲的體腔被前、後兩支子宮所充滿,子宮內含大量第一期幼蟲。雄蟲長約12—40mm,寬約0.4mm,末端捲曲1至數圈,交合刺兩根。幼蟲大小約爲636.0μm×8.9μm,體表具有明顯的纖細環紋,細長的尾部約佔體長1/3。

6 症狀體徵

本蟲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雌蟲移行至皮膚,使皮膚出現條索狀硬結和腫塊;釋放的幼蟲可引起丘疹、水泡、膿泡、蜂窩組織炎膿腫潰瘍症狀;雌蟲釋放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和全身症狀發熱頭暈噁心腹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此外,蟲體還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截癱;亦可引起眼部、心臟及米鳥生殖系統的病變;後遺症有關節炎、滑膜炎、關節強直和患肢萎縮,影響勞力。

7 疾病病因

寄生於終宿主(人或動物)組織內的雌蟲,成熟後自寄生部位移行至四肢、背部皮下組織,頭端伸向皮膚表面,子宮內成千成萬的幼蟲,由於內外壓力而致子宮破裂,釋放出大量極爲活躍的第一期幼蟲。這些幼蟲可引起宿主強烈的免疫反應,使皮膚形成水泡。水泡最後潰破。當潰破部位與冷水接觸時成蟲刺激致使蟲體與其子宮自傷口伸出,將幼蟲間歇性地產入水中,雌蟲產完幼蟲自然死亡,並被組織吸收,傷口亦即癒合。 幼蟲在水中被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後,在其體內發育感染幼蟲。當人或動物飲水誤吞含感染幼蟲的劍水蚤後,幼蟲在裏十二腸處劍水蚤體內逸出,鑽入腸壁,經腸繫膜、胸腹肌移行至皮下結締組織。約3個月後,雌雄蟲穿過皮下結締組織到達腋窩和腹股溝區,雌蟲受精後,雄蟲在數月內死亡。成熟的雌蟲於感染後第8—10個月內移行至終宿主之端的皮膚,此時子宮幼蟲已完全成熟

8 病理生理

本蟲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雌蟲移行至皮膚,使皮膚出現條索狀硬結和腫塊;釋放的幼蟲可引起丘疹、水泡、膿泡、蜂窩組織炎膿腫潰瘍症狀;雌蟲釋放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和全身症狀發熱頭暈噁心腹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此外,蟲體還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截癱;亦可引起眼部、心臟及米鳥生殖系統的病變;後遺症有關節炎、滑膜炎、關節強直和患肢萎縮,影響勞力。

9 診斷檢查

本病的主要確診方法是:檢查皮膚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潰破後,檢查幼蟲方法是用少許水置於傷口上,取少量收口表面的液體至載玻片上,在低倍鏡下檢查運動活躍的幼蟲檢查雌蟲,若雌蟲自傷口伸出即爲最可靠的確診依據;深部膿腫可經穿刺吸膿鏡檢幼蟲免疫學方法亦可用於診斷。

10 治療方案

治療本病的最可靠方法爲使用1根小棒慢慢將蟲體卷出。方法是用適量冷水置於暴露在傷口外的蟲體上,雌蟲隨即伸出生產幼蟲,此時便可用小棒卷出約5cm長的蟲體。每天一次,約經3周即可將全蟲去除。化療藥物可用滅滴靈噻苯達唑

11 預後及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引用或接觸污水及腐敗的植物是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

12 特別提示

本病是一種人獸共患寄生蟲病。人的感染除了誤飲含劍水蚤的自然界水體外,有報道認爲,亦可因生食泥鰍引起。本病感染的年齡多在14—40歲,發病季節以5—9月爲最高。

1、本病流行於南亞、西亞、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僅有犬感染的報告。

2、改善供水條件、不飲用生水以及殺滅劍水蚤等措施,均有益於本病的預防。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