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馬雲。別、彼劣切。內論五液而病爲水脹。則必爲癃。故名篇。張雲。五液者。陰精之總稱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爲汗肺爲涕肝爲淚脾爲涎腎爲唾。是爲五液決氣篇曰。精、氣、津、液、血、脈。其辨有六。又道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則七。皆無非五液之屬耳。志雲。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爲五。如五道癃閉。則爲水脹。五別者。爲汗、爲溺、爲唾、爲淚、爲髓。五癃者。液不滲於腦而下流。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谷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水溢而爲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簡案、本篇末雲。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甲乙載本篇文。亦云津液五別。此雲五癃。未詳所取義。疑文本差訛。

爲溺與氣

馬雲。天寒則腠理閉。內之氣與溼俱不行。其水下留於膀胱。則爲前溺與後氣耳。

各走其道

張雲。五常四海。各因經以受水谷之氣味。故津液隨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

甲乙。流、作留。張雲。周流於血脈之間。而不散行於外。注於臟腑。益於精髓而爲之液。志雲。流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聚沫則痛

張雲。或爲寒邪所感。則液凝留於肌肉之間。故汁沫聚而爲痛。簡案、與周痹同義。

爲溺其氣

張雲。腠理閉密。則氣不外泄。故氣化爲水。水必就下。故留於膀胱。然水則氣也。水聚則氣生。氣化水注。故爲溺與氣。志雲。氣者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而出者爲溺。藏於膀胱者。化生太陽之氣。簡案、氣未詳何氣。馬爲失氣。近是。見前。

五臟六腑

(止)

爲之主外

張雲。此二節言津液之爲涕泣也。心總五臟六腑。爲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腎。皆聽命於心。是以耳之聽。目之視。無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脈而主治節。故爲心之相。肝主謀慮決斷。故爲心之將。脾主肌肉而護養臟腑。故爲心之衛。腎主骨而成立其形體。故爲心之主外也。

五臟六腑

(止)

泣出矣

甲乙。與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張雲。心爲臟腑之主。故五臟之系。皆入於心。心之總系。覆上貫於肺。通於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則系急而肺葉舉。液即隨之而上溢。然心繫與肺。本不常舉。故有乍上乍下。當其氣舉而上。則爲咳爲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繼以嗽者。正以氣並於上。而奔遏於肺耳。按、口問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中熱

(止)

故唾出

張雲。此津液之爲唾也。蟲爲溼熱所化。常居腸中。胃熱消谷中空。蟲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動作於腸胃之間。充郭者。縱滿之謂。腸郭則胃緩胃緩氣逆上行。涎隨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氣篇曰。腎爲唾而出曰胃爲唾。是胃之與腎。皆主爲唾。蓋土鬱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腎也。

和合而爲膏者

膏、諸本作高。但趙府本吳本同此。馬雲。當作膏。張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爲精髓也。膏、脂膏也。簡案、志以高字釋之。義不通。

陰陽不和

(止)

甲乙。虛故、作虛則。腰背、作腰脊。張雲。陰陽不和。則精氣俱病。氣病則不攝。精病則不守。精氣不相統攝。故液溢於下。而流泄陰竅。精髓皆減。輸泄過度。則真陰日虛。故爲腰痛脛等病。此勞瘵之所由作也。

陰陽氣道

(止)

水脹

下瀉諸本作不瀉。此字誤。當改。張雲。此津液之爲水脹也。三焦決瀆之官膀胱津液之腑。氣不化則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瀉。膀胱不能滲而腫脹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當以氣化爲主。試觀水潦爲災。使非太陽照臨。則陰凝終不能散。泥濘終不能幹。能知此義。則知陰陽氣化之道矣。

津液五別之逆順

張雲。陰陽和。則五液皆精而充實於內。陰陽不和。則五精皆泄而流溢於外。此其所謂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