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日本 丹波元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動輸篇第六十二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論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俞穴。獨動不休。故名篇。

經脈十二

(止)

何也

甲乙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無足少陰陽明五字。張雲。手足之脈。共十二經。然惟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太淵足少陰太溪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也。

是明胃脈

(止)

故動而不止

甲乙。是、作足陽二字。是也。志雲。是明胃脈者。謂宗氣榮氣衛氣。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清氣者。宗氣也。積於胸中。上注於肺。肺氣手太陰之經而行於十二經脈。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動而行三寸。一吸脈再動而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是以十二經中皆有動脈也。

上十焉息

(止)

不知其極

甲乙十八俱作出字。馬雲。上之從息而行者。可擬十分。下之伏於髒內者。可擬八分。但不知其何道而來。何道而還。罔有抵極。張雲。寸口手太陰脈也。上下言進退之勢也。十八喻盛衰之形也。焉、何也。息、生長也。上十焉息。言脈之進也其氣盛。何所來而生也。下八焉伏。言脈之退也其氣衰。何所去而伏也。此其往還之道。真若有難窮其極者。志雲。上十焉息者。謂胃腑所生之清氣。如弓弩之發盡。過於寸口。以應呼吸定息。下八焉伏者。謂胃腑所生之榮氣。如水之下岸。流溢於中。而伏於胞內。簡案、三家之解。未知孰是。但張注似稍義通。然不如甲乙改十八。作出字之尤明晰也。

氣之離髒也

(止)

故其行微

張雲。凡脈氣之內發於髒。外達於經。其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言其勁銳之氣。不可遏也。然強弩之末。其力必柔。急流之末。其勢必緩。故脈由寸口以上魚際。盛而反衰其餘氣。以衰散之勢而逆上。故其行微。此脈氣盛衰。所以不等也。

胃氣上注於肺

(止)

別走於陽明者也

甲乙。、作頷。張雲。胃氣上注於肺。而其悍氣之上頭者。循咽喉上行。從眼系入絡腦。出下。會於足少陽客主人。以及牙車。乃合於陽明本經。並下人迎動脈。此內爲胃氣之所發。而外爲陽明之動也。牙車曲牙。當是頰車也。(簡案牙車之義詳出經脈頰車注)

陰陽上下

(止)

相傾者病

張雲。此雲陰陽上下者。統上文手太陰而言也。蓋胃氣上注於肺。本出一原。雖胃爲陽明脈。上出於人迎。肺爲太陰脈。下出於寸口。而其氣本相貫。故彼此之動。其應若一也。然人迎屬腑爲陽。陽病則陽脈宜大而反小者。爲逆。寸口屬髒爲陰。陰病則陰脈宜小而反大者。爲逆。故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汪雲。言陰陽動靜。當如引繩平等。所謂脈有胃氣者生也。若相傾則病矣。馬注。作引繩以相傾。謬。簡案、五色篇雲。脈之浮沉。及人迎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馬蓋根據此以引繩爲病脈歟。(張志並同)然而禁服篇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知是汪注。得其旨矣。

衝脈

(止)

此脈之常動者也

甲乙入足下無入字。入踝下有內字。溫足脛。脛、作跗。張雲。足少陰之脈動者。以衝脈與之並行也。衝脈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氣衝。循陰股內踝等處。以入足下。其別者邪出屬跗上。注。諸絡以溫足脛。此太溪等脈。所以常動不已也。汪雲。按諸篇俱言衝脈上衝。惟此篇及順逆肥瘦論。言衝脈腎脈下行。簡案、仲景取寸口跗陽太溪。即手太陰足陽明足少陰之脈也。

榮衛之行也

甲乙衛氣之行也。

氣何由還

張雲。榮衛之行。陰陽有度。若邪氣居之。則其營運之道宜相失也。又何能往還不絕。因問其故。

四末

(止)

此之謂也

張雲。四末四肢也。十二經皆終始於四肢。故曰陰陽之會。而爲氣之大絡也。然大絡雖會於四肢。復有氣行之徑路。謂之四街。(衛氣篇頭胸腹脛各有街)凡邪之中人。多在大絡。故絡絕則徑通。及邪已行而四末解。彼絕此通。氣從而合。回還轉輸。何能相失。此所以如環無端。莫知其紀也。馬雲。此四街。爲榮衛二氣之經路。故大絡雖或阻絕。而徑路則自相通。彼逢邪氣大寒之時。手足固嘗懈惰。及懈惰已畢而少解。則二氣復從而合。相輸如環。尚何相失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