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沁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qìn

2 註解

耳沁爲病名[1]。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針》捲上:“耳沁寒熱交作,焮腫疼痛非常。”指聤耳之急性者[1]。《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勞傷血氣,熱乘虛而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耳沁爲小兒耳內腫痛之症[1]。多由內有風熱,復有水入耳所致[1]。症見寒熱交作,大哭不已,睡中驚啼,察其耳竅,焮紅而腫[1]。治宜清泄肝熱[1]。用梔子清肝湯(《醫宗金鑑》):山梔川芎柴胡當歸白芍丹皮甘草石膏牛蒡子黃芩黃連[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