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

中醫耳科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īng ěr

2 英文參考

ceruminal ea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otitis med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mpacted cerum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耵耳(impacted cerumen)爲病名[1]。又稱耵聹栓塞[2]。是指以耳內耵聹堵塞,耳悶、聽力下降爲主要表現的耳病[3]。耵即耵聹,俗稱耳垢、耳屎。耵聹是耳道之正常分泌物,多可自行脫出,不發生堵塞和引起症狀[3]。若凝結成核,阻塞耳道致管竅不通,則成耵耳[3]

4 耵耳症狀

耵耳患者耳內耵聹堵塞,耳悶、聽力下降[3]

耵核如不完全阻塞耳道者,無明顯症狀,若耵核較大或當耵核遇水膨脹而致完全阻塞耳道者,則有耳竅悶塞感,聽力減退[3]

若壓迫耳膜,可引起耳鳴眩暈症狀[3]

耵聹壓迫損傷耳道肌膚,可引起耳道腫膿、疼痛糜爛[3]

檢查耳道,可見黑褐色聹核,堵塞耳道,有的質軟如蠟,也有堅硬如石者[3]

5 耵的耳病病機

耳中津液結聚,而成耵聹[3]。正常時,耵聹隨下頜關節運動,向外排除脫落[3]。若因風熱邪毒外犯耳竅,與耵聹結紐,集結成塊,阻塞耳道內,以致耳竅不通而爲病[3]。亦有因耳道狹窄,或有腫物等影響耵聹排出,堆積而成[3]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耳耵聹者,耳裏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爲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𩊅成丸核,塞耳也令暴聾。”

仁齋直指方》:“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爲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紐或核塞耳。亦令暴聾爲之耵耳。”

6 證候分析

風熱邪毒外侵,與耵聹搏結成核,堵塞耳竅,清竅被堵,故出現耳閉耳聾耳鳴眩暈等症[3]

壓迫耳道肌膚,妨礙血脈流通,邪毒乘隙入侵,遂致腫脹,疼痛糜爛[3]

7 耵耳的治療

7.1 外治

耵耳宜取出之,或滴耳油潤後取出[3]

耵聹取出後,則諸症亦隨之而愈[3]

如耵核小而鬆動,可用耳鑷、耳鉤取出;若耵核大而堅硬,難於取出者,先用無刺激性的香油白酒或其他植物油、3%皁角液、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等,滴入耳內,每日4~5次,泡浸之,1~2天后待其軟化,再行取出[3]。或用沖洗法,將其衝出。

取出後,用黃連膏薄薄塗擦一遍,並注意乾淨清潔[3]

7.2 內治

若耳道皮膚損傷,紅腫、糜爛、焮痛,可內服梔子清肝湯,或龍膽瀉肝湯,以清熱消腫止痛[3]

8 耵耳患者日常保健

戒除挖耳習慣,如自知有耵聹,務需到醫院請醫生取出,不要自己動手挖耳,以免損傷,或將耵聹推向深部[3]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2.
  2.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3.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