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llain-Barre綜合徵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illain-Barre zōng hé zhēng

2 英文參考

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

3 概述

Guillain-Barre綜合徵(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是由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介導的炎性脫髓鞘周圍神經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

GBS的概念在幾十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GBS最早由Guilliain、Barre及Strohl在1961作出具體明確的臨牀和生物學的特徵描述,主要表現爲至少一個肢體的運動無力伴有反射消失。在1969年,Asbury第一次對該綜合徵的電鏡形態作出描述,並把它限定爲多發的脫髓鞘性神經炎。至1986年,Feasby又報告了一種涉及軸突的變型,並在後來中國北部大樣本的GBS研究是得到了確定;因該型的電鏡特點僅在單純運動性軸突出現病理改變,故稱爲急性運動軸索神經病(AMAN)。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另一種GBS變型可涉及運動、感覺兩種神經元軸突,稱急性運動感覺軸索神經病(AMSAN)。另一方面,早在1956年,CM Fisher就描述了一種以共濟失調反射消失和眼肌麻痹三聯症爲特點的臨牀綜合徵,伴有蛋白細胞分離而預後很好,這種綜合症也很快被認爲是GBS的一種(Fisher綜合徵)。隨着對其機制、治療方法認識的深入,現在臨牀上根據GBS的表現等不同的限定範圍,尚有其他的和更進一步的分類方法

GBS的主要病理改變在運動及感覺神經根、後根神經節、周圍神經及顱神經組織學特點爲侷限性的節段性脫髓鞘,伴有血管(主要是小動脈)周圍及神經內膜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嚴重病例可見軸索變性、碎裂,脊膜可有炎症反應脊髓見點出血,前角細胞及顱神經也有退行性變,肌肉失神經性萎縮

治療Guillain-Barre綜合徵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