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wén huà xué

2 概述

中醫文化學是研究中醫精神文化行爲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學問。具體地說,它研究中醫學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思想文化內涵,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思維方式、文化功能、人文精神文化特徵以及中醫學發生發展的內在總體規律。因而中醫文化學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屬性。[1]

3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對象

中醫文化學中醫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也是以中醫學爲研究對象,但它不關注於中醫學中展現的技術部分,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而是着重於挖掘中醫學技術背後的指導思想,以及歷史文化浸潤其中的烙印。是什麼導致了中醫學如此思維,如此看世界,如此解讀生命?是哪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精神,在主宰着中醫學醫學方法行爲方式?這個指導思想就是中醫學的靈魂,是中醫學理、法、方、藥賴以形成的天道觀、生命觀中醫學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中形成的,只有具備這種思想靈魂的醫學才能定義爲中醫學中醫文化學學科,核心就是研究中醫的思想文化部分,這個思想文化是解決中醫學本質屬性及如何弘揚中醫學特色的根本所在。[2]

4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範圍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範圍,包括中醫藥學形成的文化社會背景,中醫藥的語言特色、古籍文獻、歷史背景、哲學思想、價值理念、思維方式、文化功能中醫藥學區別於其他醫學文化特徵,中醫藥學發生發展的總體規律,中醫藥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歷代名醫所處歷史背景及成長經歷、醫家學術思想形成的條件及傳承,地域中文化中醫藥企業文化中醫醫院文化等。[2]

5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現狀

有關中醫文化的研究早已有之,如任繼愈的《中國古代醫學和哲學的關係——從《黃帝內經》來看中國古代醫學科學成熟》(1956年),馮友蘭的《先秦道家思想與醫學的關係》(1959年)等。然而,受特定學科視角的影響,早期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傳統醫學所反映出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根本性質與價值,中醫文化並未被系統地置於廣泛的文化視野中考察。即使是中醫界,對中醫文化的研究也僅是從醫學史及文獻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中醫文化”並沒有作爲特定內涵的語彙被提出。

中醫學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是中醫文化研究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熱潮則爲這一發展時機的到來提供了契機。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場中醫文化研究熱在中醫學術界開始出現,並取得系列成果,有關中醫文化方面的著作不斷涌現。“中醫文化學”作爲一門新興學科逐步形成。

相關學術會議如中醫理論與中國哲學及文化國際會議(1990年)、中醫文化研討會(1991年)、全國首屆醫學與人類文化學術討論會暨首屆中美醫學文化懇談會(1994年)、中國醫學文化學術研討會(1995年)、國際佛教醫學暨港臺中醫文化學術研討會(1996年)等學術會議陸續召開。1996年8月,由中國中醫藥學中醫藥文獻分會和醫古文研究會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中醫藥文獻、醫古文、中醫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安徽黃山市舉行,經認真醞釀,中醫文化分會在此次會議上正式宣告成立,從此,中醫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團體。自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成立以來,每年一屆,截至2016年,共舉辦了19次全國中醫文化學術研討會。2015年6月,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標誌着中醫藥文化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有了自己的學術團體。

《醫古文知識》《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上海中醫藥雜誌》《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等中醫學術期刊相應開設中醫文化專欄。199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創刊,是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學報中唯一的社會科學版學報。2006年3月,原《醫古文知識》更名爲《中醫藥文化》並正式創刊,成爲目前國內唯一一本研究中醫文化的學術期刊。

隨着對中醫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各地相繼成立了有關中醫文化的研究中心。成立於1994年的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中醫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進行了“中醫藥學中的儒道佛思想研究”“中醫文化研究”“中醫方法論研究”“醫學哲學研究”“中醫大學生文化素質考察研究”“中醫藥學傳統文化研究”等系列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1999年,已開展了中醫哲學、中醫學方法論、易學與中醫學、儒道佛與中醫學、北京市民養生、“太醫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藥王廟”文化、宮廷醫學、燕京學派、北京四大名醫等研究。成立於2002年的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以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內涵建設爲核心,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對中醫藥古今文獻的研究,審視中醫理論的發生發展,解釋和理解中醫文化現象,豐富和完善中醫理論體系。此外,河南、上海、福建等中醫院校也加強了中醫文化基地的建設,有的已經成爲本省市的人文社科基地。

中醫院校教育中,以前與中醫文化相關的課程主要是《醫古文》。隨着對中醫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有關中醫文化方面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傳統文化》《中醫文化基礎》《中醫文化傳播學》《中醫文化學》等。作爲第一部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張其成主編)被評選爲2006年北京市精品教材,中醫藥哲學文化被正式納入中醫藥教育系統,對中醫院校學生的傳統文化中醫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中醫文化學”列入“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

中醫文化相關博物館的建設取得進展。目前,全國已有若干所中醫藥類博物館,如中國醫史博物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北京),遼寧中醫藥大學醫史教育博物館(瀋陽),長春中醫藥大學醫學歷史博物館(長春),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上海),江陰市中醫醫史陳列館(江陰),胡慶餘堂中藥博物館(杭州),江西中醫藥大學醫史陳列館(南昌),河南中醫藥大學醫史陳列館(鄭州),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成都),張仲景醫史文獻館(醫聖祠)(南陽),以及北京中醫藥數字博物館、北京中醫藥大學數字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將知識性、專業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熔爲一爐,使之成爲展示中醫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爲中醫文化建設中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

伴隨中醫文化的認同,中醫文化在國外迅速傳播。國外不少大學、研究機構開展了中醫文化研究或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機構,如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成立了中德奧醫藥文化科學哲學研究中心,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了長期的中醫養生文化研究。國外部分孔子學院亦將中醫藥納入教育內容,擴大了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此外,中國中央電視臺“中華醫藥”欄目注重中醫藥養生保健等方面的普及與傳播,成爲海外華人和外國人瞭解中醫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3]

6 中醫文化學的學科價值

中醫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對中醫文化的研究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學界,一般只關注對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醫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中醫學界,一般只關注中醫的臨牀和實驗研究,對中醫文化的研究亦沒有予以重視。目前,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究其根本,是對文化認知的問題。中醫文化就其本質而言,是屬於東方的;但就其價值而言,是屬於全世界的。經過整合提高、傳播宣傳,中醫文化中先進的理念也將被西醫和現代科學吸收引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醫文化學既擔負着復興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也扮演着推動國民經濟(尤其是醫療市場經濟)的重要角色[4]

6.1 有利於中醫學自身的建構與發展

目前中醫學由於受到西方科學(現代科學)、西醫學的衝擊,傳統的研究方法受到挑戰,現代科學實驗方法備受重視,無論是中醫理論還是臨牀研究,大多采用實驗、實證方法。這種研究基本上是以定量、客觀、規範作爲指導思想,以尋求量化指標、物質基礎作爲目的,固然,這種研究是中醫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然而中醫畢竟不是在西方分析科學背景下產生的,中醫的發展只能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發展,而不能照搬西方科學、西方醫學的模式,否則,所謂的“中醫現代化”只會越來越淡化中醫的特色。因此,中醫要發展,首先要弄清楚過去中醫構建發展的歷史,從它形成、發展的文化背景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因此,中醫文化學的研究與建設符合中醫的學術建構及未來發展的戰略需要[5]

6.2 有利於培養中醫傳統思維方式

一般而言,強調中醫文化屬性是從中醫形成的文化背景出發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中醫思維特質中醫理論表述的方式、中醫實踐的方法論以及中醫與其他傳統文化的相互關係等。

人們思維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有很大不同。在中華文化背景下,人們理解中醫的理論概念相對容易,對“上火”“寒包火”“陽虛”之類的詞語耳熟能詳,這是因爲人們對與自己思維方式一致的東西有天然的親切感,從而對它接納吸收、融會貫通能力相對就強。但是近百年來,中國固有文化被西化,中醫傳統文化的關係被割裂,中醫自身的繼承也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開設中醫文化學的課程,提高社會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加大中醫藥文化教育力度,對於中醫學習者培養鑽研中醫興趣強化中醫診療思維方式來說,顯得尤爲重要與不可或缺。[6]

6.3 有利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爲中華文明瑰寶的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傳統科學技術,具有巨大的醫療保健實用價值,集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科學技術硬實力於一身,是體現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各國民衆選擇中醫藥作爲醫療保健手段。中醫藥的醫療保健方法與手段,已成爲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我們要藉助當前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廣泛傳播和影響,把中醫藥作爲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建設中醫藥文化,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在繁榮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6]

7 參考資料

  1. ^ [1]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5-6.
  2. ^ [2]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6.
  3. ^ [3]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7-8.
  4. ^ [4]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8.
  5. ^ [5]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8-9.
  6. ^ [6] 張其成.中醫文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