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

鍼灸學 中醫學 頭部刺激區 國際標準化方案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u zhēn xué míng guó jì biāo zhǔn huà fāng àn

2 英文參考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cheme of the head points name

3 註解

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是爲適應國際間頭針研究和學術交流需要所制定的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療法自1970年公佈以來,很快得到推廣應用,並且傳播到國外。在頭針應用過程中,經過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派別。爲了更有利於頭針療法在國際間的學術交流,中國頭皮針科研協作組結合古人透刺頭部穴位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經驗,以臟腑經絡學說爲基礎,擴大了原有頭針的主治範圍,調整了一些施術部位,制定出“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1984年5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鍼灸穴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此項方案。標準化穴名由頭穴名的英文字母數字編號,穴名漢字拼音和漢字三個要素組成,整個方案按經定穴,聯穴劃線,以線歸經,使頭針施術部位有了統一的規範。

頭針穴名國際標準化方案指國際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爲普及統一頭針穴位,於1984年通過的方案。這個方案由中國鍼灸學會提出,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祖國醫學經絡學說和頭部原有腧穴的主治作用。這個方案規定頭針分14個刺激區[1]

(1)額中線:在額部正中,屬督脈,自神庭穴向前,透過前髮際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等。[1]

(2)額旁一線:在額中線外側,直對目內眥,屬足太陽膀胱經,自眉衝穴向前,透過前髮際沿皮刺1寸,主治胸部病症和鼻病等。[1]

(3)額旁二線:在額旁一線的外側,直對瞳孔,屬足少陽膽經,自頭臨泣穴向前,透過前髮際沿皮刺1寸,主治腹部病症和眼病等。[1]

(4)額旁三線:在額旁二線的外側,自足陽明胃經頭維穴之內側0.5寸處,向前透過前髮際沿皮刺1寸,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陽萎早泄子宮脫垂和眼病等。[1]

(5)頂中線:當頂部正中,屬督脈,自前頂穴向百會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的癱瘓麻木疼痛等。[1]

(6)頂顳前斜線:從頂中線前神聰穴,沿皮剌向顳部的懸釐穴,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由上至下,分別主治下肢、上肢及頭面感覺異常[1]

(7)頂顳後斜線:從頂中線百會穴,沿皮刺向顳部的曲鬢穴,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由上至下,分別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癱瘓[1]

(8)頂旁一線:在頂中線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自通天穴沿皮向後針刺1.5寸,主治腰腿的癱瘓麻木疼痛等。[1]

(9)頂旁二線:在頂旁一線的外側,頂中線旁開2.25寸處,屬足少陽膽經,自正營穴沿皮後針刺1.5寸,主治肩、臂、手的癱瘓麻木疼痛等。[1]

(10)顳前線:在顳部鬢角內,屬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自頷厭穴向下,沿皮刺懸釐穴,主治頭面頸病症,如癱瘓麻木疼痛、失語、齒病及眼病等。[1]

(11)顳後線:在顳部耳上方,屬足少陽膽經,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曲鬢穴,主治頸項病、耳病眩暈等。[1]

(12)枕上正中線:爲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線,屬督脈,自強間穴向下,沿皮刺1.5寸,過腦戶穴,主治眼病等。[1]

(13)枕上旁線:在枕上正中線旁開0.5寸,與枕上正中線平行,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近視眼等。[1]

(14)枕下旁線:爲枕外粗隆兩側向下的垂直線,屬足太陽膀胱經,自玉枕穴向下,沿皮刺2寸,主治動作失衡等小腦病證。參見頭皮針療法條。[1]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