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祕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五祕 便祕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ī mì

2 註解

溼祕爲病證名[1]。見《濟生方·大便》。指腸胃有溼而致的大便祕結[1]五祕之一。《景嶽全書·雜病謨》:“溼祕……溼豈能祕,但溼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祕也,亦陰結也。”

五祕是五種大便祕結病證的總稱[2]。《濟生方·大便》:“《澹寮方》雲,五臟傷和,三焦氣澀,運掉不得,於是乎壅結於腸胃之間,遂成五祕之患。夫五祕者,風祕氣祕溼祕寒祕熱祕是也。”多因腸胃不足,風寒溼熱乘之,使髒氣壅滯,津液不能流通所致[2]

3 關於便祕

便祕(constipation[3][4])爲病名[5]。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即大便祕結[5]。又稱大便難[6]。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祕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係甚爲密切[7]。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鬱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7]

詳見便祕條。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2.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
  7. ^ [7]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