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大黴素鏈治療

手術 醫療技術名 骨科手術 慢性骨髓炎手術處理 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的手術處理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qìng dà méi sù liàn zhì liáo

2 英文參考

gentamicin-polymethylmethacrylate beads and chain therapy

3 手術名稱

慶大黴素鏈治療

4 分類

骨科/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的手術處理/慢性骨髓炎手術處理

5 ICD編碼

84.5501

6 概述

慶大黴素鏈治療用於慢性骨髓炎手術處理。治療慢性骨髓炎行病竈清除後,骨腔即需要充填,局部又常用抗生素滴注灌洗,以控制炎症慶大黴黴素鏈具有充填骨腔與局部釋放抗生素兩種功能

慶大黴黴素鏈系慶大黴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珠鏈(gentamicin-polymethylmethacrylate beads and chain,G-PMMA.b.c)。每鏈12或15珠,長12~15cm。每珠直徑7mm,重0.24g,內含硫酸慶大黴黴素1700U及其他有關成分。

G-PMMA.b.c.在液體中可不斷釋放慶大黴黴素,在固體培養基中對大腸桿菌抑菌作用可維持54d,變形桿菌27d,綠膿桿菌12d,金葡菌最長達258d。在體外模擬體內環境條件下,抗生素釋放有效抗菌濃度至少可維持276d,第1天每珠可釋放164μg,第2天迅速下降到3.5μg,此後以較低濃度維持穩定釋放。

在體內8個月對金葡菌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體內第1天釋放濃度爲95.1μg/ml,第210d仍可釋放3.4μg,均大大超過對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濃度(0.06μg/ml)。局部應用G-PMMA.b.c.僅在病變局部釋放高濃度的抗生素而很少吸收到全身。局部傷口滲出液慶大黴黴素濃度可高達150μg/ml。但尿中和血漿的濃度僅在0.5μg/ml以下,可見珠鏈中小劑量慶大黴黴素的局部應用,可減少抗生素的全身應用,並能提高局部治療效果。

7 適應

慶大黴素鏈治療適用於慢性骨髓炎病竈清除術後的骨腔或骨腔被肌瓣部分充填仍殘留有死腔者。因感染所致軟組織瘢痕切除後,留有死腔者,亦可應用。

8 手術步驟

病竈清除術後,沖洗傷口,按照骨病大小及範圍,置入不同數量的G-PMMA.b.c.。一般骨腔可用2鏈(24~30珠),小者可減少爲一鏈,大而深的骨腔,應用多條G-PMMA.c.b.,將骨腔充滿爲度。

珠鏈的一段在骨腔內,另一端置於皮膚之外,露出1~2珠,以便日後抽取,一次置入2鏈以上者,應平行排列,鏈與鏈之間不能有交叉或盤繞,以免造成鏈抽出的困難。皮膚縫合時應置負壓引流(圖3.11.2.4-1)。

9 術後處理

1.負壓引流於數日內去除,視引流量多少及全身發燒情況,一般可3~5d去除。

2.肢體應予固定(石膏託或管形)。

3.置入傷口的慶大黴黴素鏈,一般在術後4~7d開始逐步抽出,可抽出1~2珠/d,約2周左右全部抽出。

4.全身應用抗生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