莕菜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ìng cài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莕菜

2.1 拼音名

Xìnɡ Cài

2.2 別名

蓮葉莕菜、大紫背浮萍、水葵、水鏡草、水荷葉

2.3 來源

龍膽科莕菜屬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Kuntze,以全草入藥。夏季採集,曬乾

2.4 性味

辛,寒。

2.5 功能主治

發汗透疹、清熱、利尿。用於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透發不暢,蕁麻疹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毒蛇咬傷

2.6 用法用量

1.5~3錢;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

2.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莕菜

3.1 出處

出自《唐本草

3.2 拼音名

Xìnɡ Cài

3.3 別名

荇菜、莕、接餘、菨餘、鳧葵、水鏡草、莕絲菜、符絲菜、金蓮幾、藕蔬菜、靨子菜、金蓮子、莕公須、水銅錢、馬腳草、馬腳蓮、水荷葉、水葵、蓮花菜、小萍蓬草、小葉荷葉

3.4 來源

藥材基源:爲龍膽科植物莕菜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ymphoides peltatdμm(Gmel.)O.Kuntze[Limnanthemμm peltatμm Gmel.;Menyanthes nymphoides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3.5 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莖沉水,圓柱形,長而多分枝,節上生不定根。上部葉對生,下部葉互生,葉浮於水面,近革質;柄長3-30cm,基部擴大抱莖;葉片卵狀圓形,直徑2.5-7cm,基部心形,上面亮綠色,下面帶紫色,全緣或邊緣呈波狀;有不明顯的掌狀脈。花1-6朵簇生於節上,花梗長2-8cm;花萼5深裂,幾達基部,裂片披針形;花冠金黃色,輻射狀,直徑2-3cm,分裂幾達基部,冠筒短,喉部具5束長毛,裂片5,倒卵形,先端微凹,邊緣有毛;雄蕊5,着生花冠喉部,花絲扁短;子房卵圓形,蜜腺5,着生子房基部,柱頭膨大,2瓣裂。蒴果卵圓形,長約2cm。種子褐色,多數,兩面扁平.邊緣密生睫毛。花期4-8月,果期6-9月。

3.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1800m的池塘中和水不甚流動的河溪中。

資源分佈:我國溫暖地區多有分佈

3.7 性狀

性狀鑑別 全草纏繞成團。莖細長,多分枝,節處生不定根。葉片多皺縮,完整葉片近圓形或卵狀圓形,長1.5-7cm,基部深心形,近革質。葉柄長5-10cm,基部漸寬,抱莖。上部的葉對生,其他部位葉互生。氣微,味辛。

3.8 化學成份

葉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5-巢菜糖甙(quercetin-3β-vicinoside)[1],莕菜還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樹脂醇(β-amyrin),槲皮素(quercet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2]。

3.9 性味

辛;甘;性寒

3.10 歸經

膀胱經

3.11 功能主治

發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主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透發不暢;水腫小便不利熱淋;諸瘡腫毒;毒蛇咬傷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3.13 附方

①治癰疽及瘡癤: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苧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以薺水洗之。(《保生餘錄》)②治穀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下部,日三次。(《範汪方》)

3.14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

2.《開寶本草》:搗汁服之,療寒熱

3.《品彙精要》:主諸淋,解毒藥。

4.《綱目》:搗敷諸腫毒,火丹遊腫。

5.《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3.15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莕菜的方劑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