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傷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學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毒蛇咬傷 中醫外科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常見病 中醫病名 疾病 中毒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ú shé yǎo shāng

2 英文參考

venomous snake bit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venomous snake bit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venomous snake bit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ite by poisonous snak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nake bit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venomous snake bite[1])爲病名[2]。是指毒蛇咬傷引起的中毒性疾病[3]

我國的蛇類約有160餘種,其中毒蛇約佔1/3,華南地區較多,而危害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劇毒蛇約有10種。具有神經毒的有銀環蛇、金環蛇海蛇,血循毒的有蝰蛇、尖吻蝮蛇竹葉青蛇和烙鐵頭蛇,混合毒的有眼鏡蛇、眼鏡王蛇和蝮蛇。各種毒蛇形態不同,但也有外形相似的,有的與某些無毒蛇容易混淆。一般來說,毒蛇的體表特徵是頭呈三角形,尾短而鈍,身體魔紋色彩鮮明,毒蛇的脣齶上有一對毒牙和毒腺,被毒蛇咬傷時,毒液從其腺體內排出,沿毒牙的小管或溝進人傷口,引起中毒

3.1 常見毒蛇及生態

3.1.1 銀環蛇

銀環蛇別名過基峽、白節蛇、金錢白花蛇。頭比甄大,呈橢圓形,蛇體有黑白相間的橫紋帶,但腹側中斷,背脊微隆起,尾末端尖細,全長約60~120crn,屬前溝牙毒蛇。棲於平原及山腳多水之處,常在晚上活動

3.1.2 金環蛇

金環蛇別名金腳帶、金蛇、黃節蛇。頭比頸大,稍呈黑色橢圓形,蛇體有黃黑相間的橫紋帶,尾末端鈍圓而扁,全長約100cm左右,屬前溝牙毒蛇。棲於山地或水邊,多在晚上活動

3.1.3 海蛇

我國有15種海蛇形態斑紋各異,但都有側扁如槳的尾巴,軀幹後部亦略側扁,以便於在水中活動,屬前溝牙毒蛇,棲居於淺海中。

3.1.4 蝰蛇

蝰蛇別名百步金錢、金錢蝰。頭背均爲起棱小鱗,吻端圓寬,鼻孔大,體粗尾短,全長約90~120cm。背部棕褐色,頭部有“X”形淺色紋。軀幹有三行醒目的紫棕色大圓斑,腹面灰白,屬管牙毒蛇。多棲於平原、丘陵或山區的田野中。

3.1.5 竹葉青

竹葉青蛇別名青竹蛇紅眼青蜒,頭呈三角形,眼睛外突,瞳孔色紅,頸細,全身鮮綠色,尾尖焦紅色,全長約70~90crn,屬管牙毒蛇。多棲於山林、菜地中。常在早晨及晚間活動

3.1.6 尖吻蝮蛇

尖吻蝮蛇別名五步蛇、蘄蛇白花蛇,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一翹起的吻突,頭背棕黑,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爲主或稍帶綠色,背面有20個左右規則的大方斑,屬管牙毒蛇。多棲於山地森林、溪間、岩石下或雜草中。陰雨天,早晨及傍晚時活動。有撲火性,見到火光時主動進攻。

3.1.7 烙鐵頭蛇

烙鐵頭蛇別名龜殼花蛇,頭呈三角形,頭長爲寬的1。5倍,頸細,背面呈棕褐色,雜有灰褐色小點,中間夾有50個以上鑲有淺黃邊的紫棕色斑塊,腹呈黑褐色,全長70~l00cm,尾有纏繞性,屬管牙毒蛇。多棲於山林、溪邊及住宅附近,常在夜晚活動

3.1.8 眼鏡蛇

眼鏡蛇別名膨頸蛇、吹風蛇、蝙蝠蛇、飯鏟頭,頭部橢圓形如匙狀,背面棕褐色或黑褐色,頸部背面有白色圈紋,狀如眼鏡,當頸部扁平擴展時更加明顯,故稱眼鏡蛇。屬前溝牙毒蛇,全長約100~200cm,棲於乎原、丘陵的灌木叢中、溪溝魚塘邊、稻田、路邊等,白天活動眼鏡蛇有一突出的活動方式,當它受到激惹時,體前段1/4至1/3豎起,略向後仰,頭平直向前,隨豎起的軀幹前部擺動,發出“呼呼”聲,有時毒液可噴射達1~2m遠,如果噴出的毒液射人眼內或體表破損處,也會引起中毒,應加注意

3.1.9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別名大眼鏡蛇、過山標、過山風,頸部扁而寬,頸、腹黃色,背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有“八”形橫紋,全長約300—400cra。多棲於山溪旁、水塘邊,或巖縫樹洞內。性兇猛,爲毒蛇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3.1.10 蝮蛇

蝮蛇別名土公蛇、土虺蛇,頭呈三角形,吻端圓,背面爲灰褐或深褐色,腹面灰白,頭背有一深色的“八”形斑,尾圓而鈍,全長約40~60crn,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田野,溪溝邊或雜草中,多在早,晚活動

3.2 毒蛇咬傷病因病機

被毒蛇所咬後,出現以傷處紅腫麻木疼痛,並伴有寒熱、嘔惡、頭痛眩暈等全身症狀,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各種表現,其臨牀表現因蛇毒所含成分及其毒性作用而異[3]

中醫認爲,蛇毒系風、火二毒,風者善行數變,火者生風動血,耗傷陰津。風毒偏盛,每多火化;火毒熾盛,極易生風。風火相煽,則毒邪鴟張,必內客營血內陷厥陰毒蛇咬傷後,風邪入侵,經絡阻塞,則麻木微痛;風邪內動,則吞嚥不利,視物模糊;風人厥陰,則牙關緊閉,呼吸微弱,甚則死亡。火邪入侵,氣血壅滯,迫血妄行,則患部腫脹、出血;熱盛肉腐,則肌肉潰爛;熱人營血,則寒戰高熱神昏譫語,甚則死亡。

蛇毒是一種複雜的蛋白質混合物.含有多種毒性蛋白、新鮮蛇毒爲粘稠液體,呈弱酸性,透明或淡藍色,含水量約65%,比重1。030—1.080,加熱65℃以上容易破壞,新鮮蛇毒,與空氣接觸易起泡沫,在常溫下變性腐敗,喪失其毒性,冰箱內冷藏15—20天毒性不變,經真空千燥,或冷凍乾燥處理的蛇毒可保持毒力25年以上。眼鏡蛇毒雖經100℃加熱15分鐘仍能保持毒力,非經久煮不能破壞。凡能使蛋白質沉澱、變性的強酸、強鹼、氧化劑還原劑消化酶重金屬鹽類均能破壞蛇毒。多數學者認爲,人和動物消化腺體分泌物能破壞蛇毒,人體肝臟解毒作用,而且可以從小便排出約70%。

蛇毒的主要成分有神經毒、血循毒和酶,各種成分的多少或有無,因蛇種而異。

3.2.1 神經毒(風毒)

主要是阻斷神經肌肉的接頭引起弛緩性麻痹,終致周圍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腦病、肺部感染循環衰竭。若不及時搶救則導致死亡。

神經毒作用有兩種表現,一種作用運動神經末梢突觸前和突觸後部位,主要抑制運動終板上的乙酰膽鹼受體,使肌肉內的神經介質——乙酰膽鹼不能發揮其原有的去極化作用,從而導致橫紋肌鬆弛,呼吸麻痹。另一種作用眼鏡蛇毒,對乙酰膽鹼受體功能無影響,但有抑制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介質的作用,這種呼吸麻痹的病人,用新斯的明有一定療效。

神經毒主要是產生肌肉運動障礙,如語言困難、吞嚥困難複視。嚴重者牙關緊閉、呼吸麻痹等,從中醫角度看,屬風邪阻絡所致,故中醫神經毒命名爲“風毒”。

3.2.2 血循毒(火毒

主要是對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產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

(一)心臟毒素毒性極強,可損害心肌細胞結構功能。高濃度心臟毒素能引起離體蛙心收縮期停跳,低濃度時反能興奮。此毒素對哺乳動物心臟有極強的毒性作月,發生短暫興奮後轉入抑制心搏動障礙,心室纖顫,心肌壞死,最後死於心衰

(二)出血毒素是一種血管毒,使血管透性增加,而形態仍然完整,沒有損害細胞作用,如尖吻蝮蛇、蝰蛇等含有出血毒素,可以引起廣泛性血液外滲,導致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甚至肺、腎、心、肝臟實質出血而死亡。

(三)溶血毒素含有直接或間接溶血因子,間接溶血因子爲磷脂酶A,能使卵磷脂分解脂肪酸而成溶血卵磷脂。在眼鏡蛇、蝰蛇的蛇毒中的,直接溶血因子能直接溶解紅細胞。直接溶血因子與間接溶血因子有協同作用。近年來研究證明,直接溶血因子與心臟毒素是同一種物質。

3.2.3

蛇毒含有多種酶,使蛇毒的致病機理更爲複雜,其毒性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蛋白質水解酶多種蛇毒都含有此種酶,它能溶解肌肉組織和損害血管壁,引起蛇傷局部組織壞死出血,甚至深部組織潰爛。

(二)磷脂酶A主要是間接溶血作用,它使卵磷脂分解溶血卵磷脂,導致溶血,使毛細血管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使組織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緩動素等,間接影響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功能

(三)透明質酸酶可以破壞結締組織的完整性,促使蛇毒從咬傷部位向其周圍迅速擴散吸收

(四)三磷酸腺苷酶可以破壞三磷酸腺苷而減少體內能量供給,影響體內神經遞質蛋白質的合成,導致各系統生理功能障礙。

3.3 毒蛇咬傷的診斷

3.3.1 局部表現

毒蛇咬傷後,患部一般都有較大如針戳傷的毒牙痕,而無毒蛇咬傷後其牙痕小且排列整齊。患部如被污染或經處理,則牙痕難以辨認。

神經毒蛇咬傷後,局部不紅不腫,無滲液、麻木,不痛或微痛,常被忽視而不及時處理,但所迴流的淋巴結有腫大和觸痛。

血循毒毒蛇咬傷後,傷口劇痛,腫脹明顯,滲血,周圍起水皰,嚴重者整個肢體腫脹,傷口潰爛壞死,所迴流的淋巴結腫大壓痛。

混合毒毒蛇咬傷後局部即具有以上兩種表現。

3.3.2 全身表現

神經毒蛇咬傷後主要表現爲神經系統損害,多在咬傷後1—6小時出現症狀,輕者頭暈,汗出,胸悶四肢無力;嚴重者出現瞳孔散大,複視,語言不清,流涎牙關緊閉,吞嚥困難昏迷血壓下降,脈象遲緩,呼吸減弱或停止。

血循毒毒蛇咬傷後主要表現爲心血管和血液系統損害,有寒戰發熱,全身肌肉痠痛,皮下和內臟出血,如尿血便血衄血吐血等,繼而可出現貧血黃疸,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循環衰竭。

混合毒毒蛇咬傷後出現頭暈頭痛寒戰發熱四肢無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複視瞳孔縮小,尿血衄血,呼吸微弱,貧血黃疸,脈遲弱等症狀。嚴重者呼吸、心跳停止。

3.3.3 輔助檢查

血、尿、大便常規,生化全套,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有助於瞭解病情及併發症的發生

3.4 需要毒蛇咬傷相鑑別的疾病

一、無毒蛇咬傷無毒蛇咬傷後患部可有疼痛,但無麻木,腫脹不甚,更無全身表現,經1—2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其牙痕小且排列整齊。

二、蜈蚣咬傷蜈蚣咬傷後局部疼痛較重,有腫脹,但腫勢侷限,無全身不適,受傷部位找不到牙痕。

3.5 毒蛇咬傷的急救

毒蛇咬傷後,蛇毒在人體內迅速播散,短期內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須及時採取各種有效的搶救措施。

3.5.1 縛扎

目的在於阻止蛇毒的吸收擴散。咬傷後最先採取的急救措施是應立即就地取材,於傷口近心端縛扎,以阻止靜脈血迴流但不影響動脈血流爲原則。如傷在手指可縛扎手指根部;傷在手掌可縛扎於肘關節下部;傷在足踝部則於膝關節上部或下部縛扎,同時將患肢下垂,不要劇烈奔跑,以免加速血流和毒素吸收。縛扎時間可持續8~10小時,每隔15—30分鐘放鬆l~2分鐘,一般在傷口排毒和服藥後1—3小時解除縛扎。咬傷超過12小時後不宜縛扎。

3.5.2 排毒

3.5.2.1 擴創法

常規消毒後,沿牙痕作縱行切口,長約1.5cm,深達皮下,或作“十”切口,如有毒牙遺留應取出,並用手由近心端向傷口附近反覆擠壓,以排出毒血。同時以l:5000高錳酸鉀溶液雙氧水反覆沖洗,使蛇毒在傷口破壞,減少播散,減輕中毒。血循毒蛇咬傷後,若傷口流血不止,且全身有出血現象者,則不應擴創。

3.5.2.2 吮吸法

用口吮、撥火罐或抽吸器抽吸等方法,將傷口毒血吸出,此法可先於擴創法應用。如吮吸者的口腔粘膜有破損,則不宜作吮吸,以免引起中毒

3.5.2.3 燒灼法

在野外被毒蛇咬傷後,可立即用火柴頭5—7個,放在傷口中點燃,燒灼1-2次,以破壞蛇毒,這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野外急救方法

3.5.2.4 刺法

經擴創處理後,患部腫脹明顯時,可於手指蹊間(八邪穴)或足趾蹼間(八風穴)皮膚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或粗針頭與皮膚平行刺人lcm後迅速撥出,再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以排除毒液。

3.6 毒蛇咬傷的治療

3.6.1 辨證治療

不管何種毒蛇咬傷,辨爲何證,在處方用藥時應加人解毒利尿通便之晶,如半邊蓮虎杖、蛇舌草、大黃萬年青等。正如民間所言“治蛇不泄,蛇毒內結;二便不通,蛇毒內攻”。

3.6.1.1 風毒證/神經毒證

毒蛇咬傷·風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wind-toxin pattern)又稱“毒蛇咬傷·神經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neurotoxin pattern)”是指風毒入絡,以局部不紅,不腫,不出血疼痛輕微,感覺麻木眼瞼下垂複視表情肌麻痹,張口困難,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脈沉伏遲弱爲常見症的毒蛇咬傷證候[3]

3.6.1.1.1 症狀

傷口不紅不腫不痛,有麻木感,頭暈眼花嗜睡,嚴重者呼吸困難四肢麻痹,張口困難,眼瞼下垂,神志模糊;舌紅,苔薄白,脈弦數。

3.6.1.1.2 辨證分析

蛇毒之風毒侵入機體,風邪阻絡,則局部麻木,甚則四肢麻痹眼瞼下垂;風毒上擾,則頭昏眼花;風毒內閉,則呼吸困難,神志模糊;舌紅、苔薄白、脈弦乃風毒入侵之象。

3.6.1.1.3 治法

祛風解毒活血通絡

3.6.1.1.4 方藥治療

活血驅風解毒湯加減。

3.6.1.2 火毒證/血循毒證

毒蛇咬傷·火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fire-toxin pattern)又稱“毒蛇咬傷·血循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haema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入絡,以傷口疼痛劇烈,出血皮膚血皰瘀斑,傷肢水腫明顯,內臟五官出血發熱,少尿無尿,心悸頭暈脈象細數或結代爲常見症的毒蛇咬傷證候[3]

3.6.1.2.1 症狀

局部腫脹疼痛,滲血,或有水皰血皰、瘀斑,嚴重者局部組織壞死;可見惡寒發熱口乾煩躁胸悶心慌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3.6.1.2.2 辨證分析

火毒入侵,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則局部腫脹疼痛熱毒熾盛,則局部起水皰血皰或瘀斑;熱盛肉腐,則局部壞死;邪正交爭,則惡寒發熱;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胸悶心悸;熱傷津液,則口乾;熱盛動血,則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弦數爲火毒爲患之象。

3.6.1.2.3 治法

瀉火解毒涼血活血。

3.6.1.2.4 方藥治療

五味消毒飲犀角地黃湯加減。

3.6.1.3 火毒證/混合毒證

毒蛇咬傷·風火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pattern of wind-fire toxin)又稱“毒蛇咬傷·混合毒證(venomous snake bite with pattern of mixed toxins)”是指風火二毒相兼,入於絡脈,以嚴重的神經毒合血循毒爲常見症的毒蛇咬傷證候[3]

3.6.1.3.1 症狀

局部紅腫明顯,傷口劇痛,或有水皰血皰、瘀班,局部潰爛,頭暈眼花,視物模糊;惡寒發熱大便幹,小便短赤,嚴重者煩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紅。苔黃,脈弦數。

3.6.1.3.2 辨證分析

風火之毒入侵,局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則紅腫疼痛,或出現水皰血皰、瘀斑;熱勝肉魔,則局部潰爛;風毒上擾則頭暈眼花,視物模糊;邪正相爭,則惡寒發熱;熱盛傷津,則大便幹、小便短赤;風邪內閉,則煩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紅、苔黃、脈弦數爲風火入侵之象。

3.6.1.3.3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3.6.1.3.4 方藥治療

五味消毒飲犀角地黃湯五虎追風散三方合用。

3.6.1.4 蛇毒內陷
3.6.1.4.1 症狀

毒蛇咬傷誤治失治,寒戰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抽搐,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困難,傷口由紅腫突然變爲紫暗或紫黑,腫勢散漫;舌紅絳,脈細數。

3.6.1.4.2 辨證分析

失治誤治,蛇毒未能及時外泄,反侵人營血內陷心包,故寒戰高熱煩躁不安,甚至神昏譫語;引動肝風,則驚厥抽搐;毒邪擴散,則腫脹擴散,色變紫暗;舌紅絳、脈細數爲熱人營血之象。

3.6.1.4.3 治法

解毒祛風,活血開竅

3.6.1.4.4 方藥治療

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加減,加服安宮牛黃丸

3.6.2 外治法

經急救處理後,傷口周圍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或新鮮的半邊蓮馬齒莧七葉一枝花蒲公英各等份搗爛外敷。或上述中藥煎水溼敷,每日換藥1次。

3.6.3 其他療法

3.6.3.1 抗蛇毒血清治療

抗蛇毒血清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單價和多價兩種,抗蛇毒血清特異性較高,療效確切,越早應用,效果越好。但當腦、心、腎等實質性器官發生器質性改變時,則效果欠佳。使用劑量多少,根據病情來決定,一般應大於中和排毒量所需的劑量。如使用抗蝮蛇毒血清,一般注射l0mL,視病情可以酌情增加,兒童用量與成人相等。使用前先做過敏試驗,抽抗蛇毒血清0.1mL,用等滲鹽水1.9mL稀釋,皮內注射0.lmL,15分鐘後局部無紅暈蜘蛛足者爲陰性陽性者可行脫敏注射療法。

3.6.3.2 胰蛋白酶注射

胰蛋白酶能直接破壞蛇毒,對多種毒蛇咬傷有效。其方法胰蛋白酶2000單位加0.5%普魯卡因5—20mL,在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在縛紮上端作套封。根據病情,每隔12—24小時後重復注射1次。個別病人可出現蕁麻疹過敏反應,可用異丙嗪25mg肌肉注射。

3.6.3.3 其他西藥

(一)可用速尿20—40rug肌肉注射,或20%甘露醇250ral靜脈滴注,促使體內毒素排泄

(二)氫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滴注,根據病情,每日l一2次。

(三)全身支持療法和防治併發症的發生,補充足夠的營養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給氧,防治心衰腦水腫呼吸衰竭

3.6.3.4 蛇傷成藥

季德勝蛇傷解毒片對常見毒蛇都有效,用法:首次20片,以後每4~6小時內服7—10片,病情好轉後酌減,連服5天。

3.7 毒蛇咬傷的預防

1.搞好環境衛生,清除周圍雜草,堵塞洞穴,使蛇無藏身之地。

2.行走山林草地時,可用棍杖先打草驅蛇,並注意蛇在樹上咬人。夜間行走宜有照明用具,防止誤踩毒蛇而被咬傷。

3.野外工作時,應掌握毒蛇的生活習性,如夏秋季節早、晚爲毒蛇活動高峯期,應注意防範:

4.一旦被毒蛇咬傷,不必驚恐,更不要狂奔亂跑,應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如縛扎、清洗等,然後迅速轉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4 西醫·毒蛇咬傷

毒蛇咬傷後引起發病的原因是由於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爲蛋白質,系多肽和多種酶組成。蛇毒可分爲神經毒素血液毒素。前者對中樞、周圍神經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等產生損害作用,可引起驚厥癱瘓和呼吸麻痹;後者對心血管和血液系統造成損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環衰竭、溶血出血。主要見於我國南方農村、山區,夏秋季節發病較多。臨牀表現因蛇毒的種類不同而異。主要有神經症狀血液症狀。一旦被毒蛇咬傷,應在近心端紮上止血帶,沖洗傷口及擴創,防止毒液擴散吸收。同時可內服及外敷蛇藥如南通蛇藥上海蛇藥、注射抗蛇毒血清等。

全世界共有蛇類2500種,其中毒蛇約650餘種,威脅着十億人口的廣大地區。估計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在30萬以上,死亡率約爲10%。我國兩廣地區蛇害嚴重,每年蛇咬傷的發病率約爲萬分之二十五。我國蛇類有160餘種,其中毒蛇約有50餘種,有劇毒、危害劇大的有10種,如大眼鏡蛇金環蛇眼鏡蛇、五步蛇、銀環蛇、蝰蛇、腹蛇、竹葉表、烙鐵頭、海蛇等,咬傷後能致人於死亡。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區、草地中出現,當人在割草、砍柴、採野果、拔菜、散步、軍訓時易被毒蛇咬傷。毒蛇的頭多呈三角形,頸部較細,尾部短粗,色斑較豔,咬人時嘴張得很大,牙齒較長。毒蛇咬傷部常留兩排深而粗的牙痕。無法判定是否毒蛇蛟傷時,按毒蛇咬傷急救。

4.1 疾病名稱

毒蛇咬傷

4.2 英文名稱

venomous snake bite

4.3 分類

皮膚科 > 寄生蟲、昆蟲及其他動物性皮膚病 > 其他動物所致的皮膚

4.4 ICD號

B88.8

4.5 流行病學

全世界共有蛇類2500種,其中毒蛇約650餘種,威脅着十億人口的廣大地區。估計每年被毒蛇咬傷的人數在30萬以上,死亡率約爲10%。我國毒蛇咬傷主要見於南方農村、山區,夏秋季節發病較多,兩廣地區蛇害嚴重,每年蛇咬傷的發病率約爲萬分之二十五。

4.6 病因

毒蛇咬傷後引起發病的原因是由於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爲蛋白質,系多肽和多種酶組成。

4.6.1 毒蛇的分類

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1.以神經毒爲主的毒蛇:有金環蛇,銀環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神經系統,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爲主的毒蛇:有竹葉青、蝰蛇和龜殼花蛇等,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循環系統,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心臟衰竭。

3.兼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鏡蛇眼鏡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兩種特性。

4.6.2 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經毒:主要作用神經系統

2.心臟毒:主要作用心臟引起心衰

3.溶細胞毒:可使血細胞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壞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種酶:可引起溶血組織破壞。

4.6.3 蛇毒的毒性強度

各種毒蛇毒液的毒性強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傷人後死亡率高;有的僅引起症狀

4.7 病機

蛇毒可分爲神經毒素血液毒素。前者對中樞、周圍神經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等產生損害作用,可引起驚厥癱瘓和呼吸麻痹;後者對心血管和血液系統造成損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環衰竭、溶血出血。由於蛇毒中的磷脂酶A和極體釋放的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等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產生明顯的水腫

4.8 毒蛇咬傷的臨牀表現

臨牀表現因蛇毒的種類不同而異,一般分爲兩大類症狀

4.8.1 神經症狀

神經毒局部症狀不明顯,僅有瘙癢、麻木感。一般咬後2~5h出現肌肉麻痹症狀,如眼瞼下垂、聲音嘶啞、吞嚥困難,重者可出現呼吸肌麻痹,死亡。

4.8.2 血液症狀

血液毒局部症狀顯著,劇痛,明顯腫脹,伴瘀斑、血皰組織壞死、潰爛等。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可有發熱煩躁不安、心律失常及各種出血等全身症狀。重者可有循環衰竭或腎功能衰竭。某些毒蛇咬傷後可出現上述兩類症狀的混合表現。首先需要識別毒蛇。另外,在毒蛇經常出沒地區應加強個人防護。

4.9 毒蛇咬傷的併發症

心律失常循環衰竭、溶血出血

4.10 診斷

毒蛇咬傷,傷口並有毒蛇牙痕,臨牀表現有神經症狀血液症狀, 局部症狀顯著,劇痛,明顯腫脹,伴瘀斑、血皰組織壞死、潰爛等。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有發熱煩躁不安、心律失常及各種出血等全身症狀。重者可有循環衰竭或腎功能衰竭。

4.11 毒蛇咬傷的治療

一旦被毒蛇咬傷,應在近心端紮上止血帶,沖洗傷口及擴創,防止毒液擴散吸收。同時可內服及外敷蛇藥如南通蛇藥上海蛇藥、注射抗蛇毒血清等。伴全身症狀者應給予相應的搶救及治療。

4.12 預後

重者可出現呼吸肌麻痹,死亡。

4.13 毒蛇咬傷的預防

在毒蛇經常出沒地區應加強個人防護。

4.14 相關藥品

南通蛇藥上海蛇藥磷脂組胺

4.15 相關檢查

5-羥色胺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6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毒蛇咬傷的穴位

查看更多

毒蛇咬傷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