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壺腹神經切斷術

手術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手術 內耳及聽神經、面神經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òu hú fù shén jīng qiē duàn shù

2 英文參考

posterior ampullary neurotomy

4 分類

耳鼻喉科/內耳聽神經面神經手術/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手術

5 ICD編碼

04.0305

6 概述

單孔神經即後壺腹神經,是前庭神經的分支,其遠段平行於圓窗膜的後半部,在圓窗龕的內面。後壺腹神經距圓窗龕後下方最近,此點距圓窗膜中點的平均距離是1.7mm。Rudolf(1996)通過顳骨解剖發現:後壺腹神經長4.2mm,直徑0.6mm,圓窗龕解剖見圖9.3.2.1-1;手術步驟見圖9.3.2.1-2。

7 適應

後壺腹神經切斷術適用於病程在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活動嚴重受限者。病史不到1年者仍宜繼續採用保守治療,除非症狀明顯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並經Hallpike位置試驗誘發出典型旋轉型眼震,且腦CT及MRI排除其他病變者可行手術治療。

8 麻醉體位

在局麻下按鐙骨手術體位

9 手術步驟

無菌巾,做耳內式切口,掀起皮膚鼓膜瓣,進入鼓室暴露鼓室後下部。必要時磨去外耳道近鼓環後部部分骨壁以暴露圓窗龕,若露出面神經乳突段的鞘膜,用1mm微型鑽石鑽小心磨除龕上緣的懸垂部骨質,直至能完全看清圓窗膜爲止。輕觸鐙骨可見圓窗膜同步運動有助識別,龕內細小的黏膜皺襞應儘量清除。用微型鑽頭在緊靠圓窗膜後下方將鼓岬骨壁鑽一小洞,鑽磨的方向應指向後半規管壺腹和內聽道之間,深約1.5~2mm,即可暴露單管和其內的神經。磨除龕窩骨質的深度切勿超過圓窗膜水平,以免誤入耳蝸底回,造成感音神經性聾。當電鑽磨除龕底暴露神經時,病人可感到眩暈疼痛。用小直角鉤針探入單孔神經管,借病人對刺激神經反應,可判斷神經的位置並將其完全切斷(圖9.3.2.1-2);搔刮神經管後用海綿填塞,最後恢復耳道皮膚鼓膜瓣的位置,骨性耳道內填以明膠海綿碘仿紗條,縫合切口,用小紗塊填壓包紮,1周後取出紗條。

10 術後處理

術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眩暈和自發性有旋轉成分垂直眼震,一般24h後消失,Hallpike體位試驗呈陰性。部分患者遺留有非疲勞性眼震和不穩感,術後病人可在2~4天后出院,2~3周後即可恢復工作,治癒率可達94%。

11 述評

1.感音神經性耳聾  誤傷圓窗膜所致。

2.腦脊液漏  搔刮後壺腹神經管時,易發生腦脊液漏。如發生,用骨蠟填塞神經管。

3.面癱  磨除部分外耳後下壁時,易損傷面神經垂直段。術者應熟悉面神經標誌,術中謹慎操作,如面神經被斷離可行面神經吻合移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