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上骨移植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shàng gǔ yí zhí shù

2 註解

骨上骨移植術(即上蓋骨移植或外置骨移植)是取皮質骨板固定於兩段病骨上,促使骨癒合的手術。皮質骨板堅硬,臨牀多用以治療長管骨骨幹的骨折不癒合,骨幹缺損以及關節融合手術時的關節外植骨。這種植骨術除有刺激成骨作用外,主要利用其內固定作用。實際應用時常並用松質骨移植,以填充空隙及加強刺激成骨作用骨上骨移植術的缺點是骨移植後承受骨的直徑要增粗,傷口縫合困難,同時,皮質骨抗感染能力弱,有潛在感染的病人最好不用

3 骨移植作用

1.刺激成骨作用 從正常骨骼取下的骨質(稱移植骨)移植到病人的病骨(稱承受骨)上時,移植骨不僅是等待承受骨成骨細胞的爬行代替,還可刺激承受骨產生活躍的成骨作用,加速爬行代替過程,促進移植骨和承受骨間的癒合。

2.橋樑作用 如骨有缺損,其間隙必然會有骨膜萎陷和瘢痕形成,阻礙骨的連接。如在骨缺損兩端之間填充植骨,可以撐開骨膜,充當橋樑,使承受骨的成骨細胞移植骨的兩端同時進行爬行代替,最後融合成一塊完整的骨骼

3.內固定作用 硬的皮質骨可以修成板狀,或修成柱狀插入病骨兩端。用螺釘固定,除有上述兩種作用外,還可以起到一定的內固定作用,以保持骨折(或病骨)端的對位,爲骨折的癒合創造有利條件。

4.代替作用 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後,除具備上述三種作用外,因其具備獨立血液循環系統血管接通後,移植骨立即成活,使不吻合血管骨移植的爬行代替過程,變爲骨折癒合過程,加速了移植骨的癒合,縮短了外固定的時間,有利於肢體功能的恢復。此外,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多爲全骨移植,不但可以代替缺損的骨骼,還可以爲受區提供新的血供,因此,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一般適用於大塊缺損和缺血性骨壞死

4 適應

1.骨腫瘤切除術後或損傷後所引起的骨缺損。

2.先天性脛骨假關節,或骨折不癒合所引起的假關節

3.各種良性骨腫瘤炎症病竈行刮除術後所遺留的空腔,可植骨充填,以恢復骨骼的堅固性。

4.各種關節內、外融合術,肢體延長術、切骨矯形術以及骨折血運不良作切開復位者,植骨可以填充缺損,促進癒合,加強融合。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行髖臼加蓋或髖骨旋轉切骨者。

6.血供不良的骨折,如股骨頸囊內骨折,或缺血性骨壞死,如成人股骨壞死,可行吻合血管的骨移植,以代替硬化骨質,增加局部血供,促進骨癒合。

5 術前準備

1.預防傷口感染骨移植術成功的重要保證。移植骨的抗感染力很弱,一旦感染移植骨被膿液浸泡,會發生壞死,而招致失敗。預防措施是:對受骨區和供骨區要嚴格準備皮膚;貯存骨的貯存過程必須有嚴格的無菌要求;有骨與軟組織感染者,必須在感染治癒3~6個月後纔可施行植骨手術,否則手術容易激發局部潛伏的細菌,使感染復發。這類病人術前應用抗生素,術時應儘量利用抗感染力較強的松骨移植吻合血管的骨移植

2.受骨區周圍軟組織及承受骨的血運要豐富,生長力要旺盛,才能保證骨移植癒合過程的進行。局部皮膚、軟組織如有廣泛瘢痕,必然血運不好,而且骨移植後內容增多,皮膚縫合困難,容易發生感染,形成竇道。因此,術前應先切除瘢痕,作皮瓣移植,爲骨移植的癒合創造條件。

3.很多需要植骨的病人,都已經過多次手術或長期外固定,以致傷肢肌肉萎縮骨質脫鈣疏鬆,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限制,血液循環不好,抗感染力低,組織生長能力也差。植骨術後必不可少的一段時間的外固定,將會造成肌萎縮關節僵硬加重。因此,術前應進行一段時間的功能鍛鍊與理療,對無移位的下肢骨折不癒合或骨缺損病人,可在支架或外固定的保護下進行功能鍛鍊。

4.術前攝X線片,瞭解病骨情況,根據病情設計手術(包括植骨部位、植骨片的大小和植骨方式)。如擬作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對移植骨的全長攝正、側位X線片,以便選擇植骨的部位和長度。

5.吻合血管的骨移植術前,應當用超聲血流儀探測供區和受區肢體的主要動脈是否存在及血流情況,以便設計手術。一般受區動脈多選用肢體主要動脈的分支作吻合,如股動脈的股深動脈,旋股內、外側動脈等。如受區有2條主要動脈如尺、橈動脈,脛前、後動脈,亦可選用其中1條主要動脈吻合,其先決條件必須是另1條主要動脈超聲血流儀或臨牀檢查證實供血良好。受區的靜脈一般多選用淺靜脈吻合,如頭靜脈、貴要靜脈、大隱、小隱靜脈及其分支。因此術前應檢查受區的淺靜脈有無損傷炎症,近期用作穿刺輸液的淺靜脈不能用作接受靜脈

6 麻醉

下肢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肢用臂叢麻醉

7 手術步驟

1.供區手術 根據病骨的需要,自骨庫選大小合適的異體長管骨,或從自體脛、腓骨切取一定長度、寬度和厚度的皮質骨板。一般,骨板的長度爲承受骨直徑的5倍,其兩端至少與承受骨重迭2~3cm,寬度應爲承受骨周徑的1/6~1/4。

2.受區手術 依病骨的部位選用合適的顯露途徑,顯露病骨的兩端,切除骨端的硬化骨質瘢痕組織,鑿通或鑽通骨髓腔,使兩骨端形成新的創面。然後移植的皮質骨板置於承受骨的表面,植骨面應選在承受骨無彎曲或少彎曲的一面,並將該面的皮質骨鑿去一薄層,其面積應稍大於移植的皮質骨板,這樣可使移植骨與承受骨密切接觸,有利於固定和加速癒合。在骨端復位並放好移植的皮質骨後,用螺釘固定。然後,在骨缺損區和移植骨的周圍,用松質骨碎塊填充所有的縫隙和缺損。

8 中注意事項

1.移植骨板應有足夠的長度、寬度、厚度和硬度(最好是長管骨皮質骨),才能起到一定的內固定作用

2.移植骨與承受骨間應密切接合,如有縫隙,應用條狀或片狀松質骨堵塞,以促進植骨癒合。

3.骨移植後,應由專人保護術側肢體,直至完成石膏固定,以免折斷植骨塊。

4.骨上骨移植一般作單片皮質骨移植即可達到目的[圖1 ⑴]。但如有較大骨缺損,靠近關節骨不連接,以及病骨有明顯骨質疏鬆時,則單一骨板的固定不牢靠,宜用兩塊骨板夾住病骨相對固定(即雙重骨上骨移植術)。這種手術固定作用好,可發揮兩塊骨折的鉗式固定作用,在靠近關節一端的病骨很短時也能發揮固定作用然後,用松質骨碎塊緊密填充在兩塊骨板之間的骨缺損區,以促進癒合[圖1 ⑵]。如採用貯存骨,其內面的板質骨可以保留,按骨缺損的形狀切成凸形,使突起部緊緊嵌入缺損區,可促進骨癒合[圖1 ⑶]。

9 術後處理

術後應立即將病肢作石膏託外固定於功能位,抬高病肢。2周後拆除縫線,另換管形石膏固定,直至植骨完全癒合。術後應早期作功能鍛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