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術

手術 上肢骨折與脫位的手術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ōng gǔ kē shàng gǔ zhé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參考

open reduction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4 別名

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open reduction of humer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

5 分類

小兒外科/上肢骨折脫位的手術/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

6 ICD編碼

79.31

7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術用於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治療。肘關節附近的骨折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很常見,特別是5~10歲的兒童。其中肱骨髁上骨折最爲常見,佔肘關節骨折的75%;其次爲肱骨外髁骨折(佔17%)和肱骨內上髁骨折。“T”形髁間骨折、內髁骨折和外上髁骨折非常少見,三者之和還不到1%。

肱骨髁上骨折分伸直型和屈曲型,以前者多見(圖12.41.2.2-0-1)。根據改良Gartland分型,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分爲4型,ⅠA:骨折沒有移位或稍有移位;ⅠB:骨折稍有移位,伴有內側嵌插;Ⅱ:骨折端後側皮質骨相連,遠折端向後彎曲;Ⅲ:骨折端完全移位,通常遠折端向後內側移位。屈曲型骨折也可參照上述方法進一步分型,與伸直型骨折不同的是Ⅲ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幾乎都需要切開復位

8 適應

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術適用於:

1.GartlandⅢ型骨折閉合復位失敗者。

2.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

3.開放性骨折

9 禁忌症

皮膚有擦傷或張力性水皰時,手術應推遲1周後實施,並暫時用石膏託或夾板固定及抬高患肢;伴有神經症狀者,可行尺骨鷹嘴骨牽引。

10 麻醉體位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仰臥位,患肢外展60°放在外展臺上,於上臂近端上充氣止血帶。

11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41.2.2-1,12.41.2.2-2)。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以肱骨外上髁爲中心,於上臂外側做長6~8cm縱切口(圖12.41.2.2-3)。

12.2 2.顯露骨折

切開皮膚及深筋膜,並向兩側適當遊離,顯露出肱三頭肌、肱橈肌和肱肌,分離肱三頭肌與肱橈肌、肱肌間隙,注意保護走行於肱橈肌和肱肌之間的橈神經,必要時予以遊離並牽開保護(圖12.41.2.2-4A、B)。

12.3 3.復位和內固定

將肱三頭肌和肱橈肌、肱肌分別牽向兩側,顯露出骨折端,清除局部血腫,認清骨折遠端移位方向後,藉助骨膜剝離器橇撥,使骨折解剖復位。然後,分別從遠端的內外側,斜行插入克氏針交叉固定骨折端,或從遠端的外側,平行插入2根克氏針內固定。徹底止血,分層縫合切口(圖12.41.2.2-5A、B)。

13 中注意要點

1.在分離肱肌和肱三頭肌間隙時,切勿損傷神經

2.顯露骨折端和剝離肱骨遠端骨膜的操作中,注意不要損傷關節囊,更不可進入關節腔,以免影響肘關節功能活動

3.經皮穿入的內側克氏針,應從尺神經溝的前內側插入,避免直接損傷和擠壓尺神經

14 術後處理

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術術後採取上肢石膏後託外固定,保持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3周後拔除克氏針,再用石膏固定3~4周。解除固定後,開始功能練習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