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溼凝滯筋骨證

中醫學 中醫證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hán shī níng zhì jīn gǔ zhèng

2 註解

風寒溼凝滯筋骨證證候[1]。指風寒溼邪阻滯筋骨關節,以肢體關節遊走性疼痛,或沉重疼痛等爲常見症的證候[1]。見《中醫臨牀診療術語·證候部分》。

參見風寒溼痹三痹

風寒溼痹爲病證名[2]。見《聖濟總錄》卷二十。因風寒溼三氣雜至,使氣血鬱滯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攣,甚則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2]。治宜祛風、散寒、利溼[2]。用三痹湯蠲痹湯等方[2]

三痹爲病名[3]。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種痹證[3]。《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溼氣勝者爲著痹也。”《類證治裁·痹症》:“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爲痹。痹非偏受一氣。其風勝者爲行痹。風行而不定,如走注之類。寒勝者爲痛痹。寒凝則陽氣不行,痛有定處,即痛風。溼勝者爲着痹。重著不移,或腫痛,或不仁,溼從土化,痛發肌肉,即麻木也。……風勝脈必浮,寒勝脈必澀,溼勝脈必緩。三痹各有所勝,用藥以勝者爲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風爲主,兼去寒利溼,參以補血,血行風自滅也,防風湯。治痛痹溫寒爲主,兼疏風滲溼,參以益火,辛溫解凝寒也,加減五積散。治著痹利溼爲主,兼去風逐寒,參以補脾補氣,土強可勝溼也。川芎茯苓湯加芪、術。”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