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腎上腺素增生性假兩性畸形

泌尿生殖系先天性畸形 女假兩性畸形 兩性畸形 假兩性畸形 泌尿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i shèn shàng xiàn sù zēng shēng xìng jiǎ liǎng xìng jī xíng

2 英文參考

nonsuprarenal gland hormone hyperplastic pseudohermaphroditism

3 概述

在孕期,特別是孕早期,孕婦如服用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均有可能使女性胚胎胎兒男性化。孕12周以前服用性激素,脣囊的合閉比較明顯;如果使用性激素是在孕12周以後,陰蒂的增大比較明顯,有時陰道口開口於尿道,但較少見。服雄激素後的女胎男性化的程度似乎較輕,而且生後增大的陰蒂可以逐漸縮小。非腎上腺增生性女性假兩性畸形的男性化程度不嚴重,故治療比較簡單,容易見效。必要時切除陰蒂或切開脣囊合閉的部分,露出尿道口及陰道,並稍加修補即可。這一類的女性男性化,應以女性養育。

5 英文名稱

nonsuprarenal gland hormone hyperplastic pseudohermaphroditism

8 ICD號

Q56.2

9 流行病學

服用孕激素使女性胚胎胎兒男性化的機率遠較雌激素雄激素高。這是因爲孕期使用性激素多是因治療先兆流產需要,在治療時往往多首選孕激素。據Jchuzuk(1964)的統計,在2421例曾使用大量的黃體酮的孕婦中,有27名女胎男性化,約爲1.16%,若按以所生胎兒的一半爲男性的比例計算,其發生率在2%左右。

10 病因

母親和外源性雄激素增多引起的性分化異常,包括第1孕季應用具有潛在性雄激素活性的孕激素(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包括炔孕酮炔諾酮、異炔諾酮達那唑孕三烯酮、左炔諾酮以及甲羥孕酮)和雄激素製劑,引起男性化,第2孕季應用僅引起陰蒂肥大,尿生殖畸形妊娠期母體患有男性化腫瘤包括男性細胞瘤(arrhenoblastomas)、轉移卵巢癌(Krükenberg tumors)、黃體瘤(luteomas)、類脂瘤(lipoid tumors)、間質細胞瘤(stromal cell tumors)和間質細胞增生症(hyperthecosis)也可引起女胎男性化。

11 病機

在孕期服用性激素促使男性化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如性激素的種類及劑量;孕期的早晚;胎盤的滲透性及其代謝作用;孕婦對外源性激素代謝及降解功能;以及胎兒生殖系統組織性激素敏感度和代謝功能障礙等。

治療先兆流產時服用的孕激素多爲人工合成製劑,其生物作用特性不僅有孕激素作用,還有雄激素作用,而且合成孕激素作用自然黃體酮強10倍以上,其排泄緩慢,作用時間較長,故易導致女胎男性化。服用雌激素致女胎男性化是因爲合成的雌激素可使黃體酮代謝紊亂而產生雄激素所致,以及合成的雌激素可以刺激胎兒腎上腺皮質,促其分泌雄激素

12 非腎上腺素增生性假兩性畸形的臨牀表現

在孕期的不同時期服用雌激素,對女胎男性化的影響亦不一致。如果在孕12周以前服用性激素,脣囊的合閉比較明顯;如果使用性激素是在孕12周以後,陰蒂的增大比較明顯,有時陰道口開口於尿道,但較少見。服雄激素後的女胎男性化的程度似乎較輕,而且生後增大的陰蒂可以逐漸縮小。

13 實驗室檢查

性染色質陽性染色體組型46XX。24h尿17-酮類固醇及孕三醇增高。

14 輔助檢查

B超、CT檢查有時可見雙側腎上腺增大或有佔位。

15 診斷

診斷依據:①女性嬰兒出生後外生殖器兩性畸形。②母親在妊娠期間曾有應性激素製劑的歷史。③母親有或無男性化表現。④影像檢查卵巢腎上腺發現腫瘤。⑤女嬰出生後的生長發育正常,有正常的青春期發育,沒有E2合成障礙引起的體格代謝異常。

16 鑑別診斷

16.1 男性假兩性畸形

外觀與女性假兩性畸形相似。但性染色質陰性染色體組型爲46XY。

16.2 兩性畸形

有時外生殖器像女性,與女性假兩性畸形相似。但其內外生殖器模棱兩可,性腺活檢既有睾丸又有卵巢組織,且24h尿17-酮類固醇正常。

17 非腎上腺素增生性假兩性畸形的治療

腎上腺增生性女性假兩性畸形的男性化程度不嚴重,故治療比較簡單,容易見效。必要時切除陰蒂或切開脣囊合閉的部分,露出尿道口及陰道,並稍加修補即可。這一類的女性男性化,應以女性養育。

治療非腎上腺素增生性假兩性畸形的穴位

查看更多

非腎上腺素增生性假兩性畸形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