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端

經穴別名 腧穴學 督脈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上脣部腧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duān

2 英文參考

Duìduān GV27[中國鍼灸學詞典]

duìduā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2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27[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兌端: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兌端

穴位兌端
漢語拼音Duiduan
羅馬拼音Tuituan
美國英譯名Exchange Extreme
各國代號中國GV27
日本27
法國莫蘭特氏VG26
富耶氏
德國LG26
英國Gv27
美國Go27

兌端經穴名(Duìduān GV27,DU27)[1]。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兌骨(《鍼灸甲乙經》),脣上端《鍼灸學》(南京))。屬督脈[1]。兌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脣尖端,故名兌端[1]兌端穴主要用於口脣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㖞脣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狂症遺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淵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黃疸小便黃,口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糖尿病等。

4.1 兌端穴的別名

兌骨(《鍼灸甲乙經》),脣上端《鍼灸學》(南京))。

4.2 出處

鍼灸甲乙經》:兌骨,在脣上端

4.3 穴名

兌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脣尖端,故名兌端[1]

《易》:“兌爲澤,爲口,爲舌,爲剛中外柔(寓脣柔齒剛之意)。”端,《說文》:“端,直也。”並有始、首之義。兌指口,說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緒也,又稱事物之盡頭爲極端。穴在脣之上端,爲督脈之氣生髮之處,又爲督脈末端以其所處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諸症及有礙發言之病,均可取之。[2]

4.4 所屬部位

上脣部腧穴[3]

4.5 兌端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兌端穴在面部,當上脣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脣的移行部[4]

兌端穴位於面部,上脣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4]

兌端穴位於上脣尖端,當人中溝下端皮膚與上脣黏膜之移行處[5]

兌端穴在督脈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脣部的位置

兌端穴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脣部的位置

兌端穴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脣部的位置(骨骼

兌端穴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脣部的位置(肌肉

4.6 兌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於人中溝下端之紅脣與皮膚移行處取穴

兌端穴位於面部,上脣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5]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於人中溝下端之紅脣與皮膚移行處取穴[6]

快速取穴:仰臥,面部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上脣的交界處即是兌端[7]

4.7 兌端穴位解剖

兌端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脣動、靜脈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7]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脣動脈(面動脈分支)分佈[8]

布有面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及上脣動、靜脈[8]

4.8 兌端穴的功效與作用

兌端穴具有寧神醒腦、生津止渴的功效。

兌端穴有清熱散風、開竅醒神作用[8]

兌端穴系急救穴之一,有清熱利溼作用。主治癲狂齒齦腫痛,鼻淵[8]

4.9 兌端穴主治病

兌端穴主要用於口脣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㖞脣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狂症遺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淵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黃疸小便黃,口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糖尿病等。

兌端穴主要用於口脣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脣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癲疾、狂症癔病遺尿[8]

兌端穴主治癲狂齒齦腫痛、口㖞、鼻衄[8]

兌端穴主治口㖞,口噤口瘡齒齦腫痛,牙痛目翳鼻淵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癲狂癔症消渴黃疸小便[8]

兌端穴主治癲狂,口㖞脣動,齒齦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癲癇暈厥[8]

治口歪脣緊齒齦痛,口臭鼻塞;癲疾,消渴昏厥面神經麻痹癔病糖尿病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2~0.3寸[8]

向上斜刺0.2~0.3寸[8][8][8],局部痠痛[8]

4.10.2 灸法

禁灸[8]

可灸[8]

4.11 兌端穴的配伍

兌端穴配合谷頰車牙痛[8]

兌端穴配迎香合谷鼻塞[8]

兌端穴配本神後溪癲癇[8]

兌端目窗正營耳門,有行氣通經作用,主治脣吻強閉不開。

兌端本神,有開竅醒神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兌端耳門,有行氣通清熱的作用,主治上齒齲

兌端目窗正營耳門,治脣吻強、上齒齲[8]

兌端本神豐隆,治癲疾吐沫[8]

兌端內關,治昏厥[8]

兌端小海,治小便赤澀[8]

4.12 特效按摩

齒齦痛、鼻塞時,可用食指指腹揉按兌端穴,有很好的緩解和調理作用[8]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鍼灸甲乙經》:痓互引,脣吻強,兌端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脣吻強,齒齦痛。

鍼灸大成》: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脣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炷如大麥

5 經穴別名·兌端

兌端經穴別名[8]。見《逢源》。即顴髎[8]

穴位顴髎
漢語拼音Quanliao
羅馬拼音Chuanliao
美國英譯名Cheek Bone
各國代號中國SI18
日本18
法國莫蘭特氏IG19
富耶氏
德國DÜ18
英國Si18
美國SI18

顴髎經穴名(Quánliáo SI18)[9]。出《鍼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權髎[10]。別名兌骨權髎兌端。屬手太陽小腸經[10]。爲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穴[10][10]。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10]。主治口眼歪斜眼瞼𥆧動,齒痛,脣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口眼㖞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5.1 別名

兌骨(《鍼灸甲乙經》),權髎(《備急千金要方》),兌端(《鍼灸逢源》)。

5.2 出處

鍼灸甲乙經》: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

5.3 特異性

顴髎穴爲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穴

5.4 穴名

顴即顴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顴部骨隙中,故名顴髎[10]

顴,指顴骨。《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王冰注:“顴骨,謂目下外眥也。”髎,指骨空處。穴在顴骨尖處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腸經三焦經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0]

5.5 所屬部位

[11]

5.6 顴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顴髎穴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11][12]

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2]

顴髎穴位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12]

顴髎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png

顴髎穴在手太陽小腸經中的位置

顴髎穴的位置.png

顴髎穴的位置

顴髎穴的位置(手太陽小腸經

顴髎穴的位置(肌肉

顴髎穴的位置(骨骼

5.7 兌端穴的取法

顴髎穴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的凹陷中,仰靠取穴[12]

正坐或仰臥位,於顴骨下緣水平線與目外眥角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同高[13]

正坐或仰臥位,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取穴

5.8 兌端穴位解剖

顴髎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有面橫動、靜脈分支。分佈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的筋膜疏鬆,以纖維束連於真皮和肌質,其間有面橫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面神經顴支支配的顴肌,進而入咬肌及顳肌,該二肌由下頜神經咬肌支和顳深前、後神經支配。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13]

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13]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顴支和下頜神經的肌支分佈[13]

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面橫動、靜脈[13]

5.9 顴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顴髎穴有通經活絡,散風止痛作用[13]

顴髎穴有祛風鎮痙,清熱消腫作用

顴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13]

5.10 兌端穴主治病

顴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𥆧動,齒痛,脣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口眼㖞斜,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顴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瞼𥆧動、齒痛、脣腫[13]

顴髎穴主要用於面部疾患:如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齒痛眼瞼𥆧動等[13]

顴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瞼𥆧動、目赤目黃齒痛以及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13]

顴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瞼𥆧動,目赤目黃齒痛,頰腫,脣腫[13]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五官系統疾病: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3][13][13][13],局部有酸脹感[13],可擴散至半側顏面部[13]

斜刺0.5~1.0寸[13][13][13]

沿皮刺0.5~1寸[13]

5.11.2 灸法

可灸[13][13]

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5.12 兌端穴的配伍

顴髎穴配太陽下關頰車合谷三叉神經痛[13]

顴髎穴配二間齒痛[13]

顴髎穴配大迎目𥆧[13]

顴髎翳風合谷,有清熱鎮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齒痛

顴髎肝俞太沖,有舒肝解痙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痙攣眼瞼瞤動。

顴髎太陽攢竹下關地倉頰車,治口眼㖞斜[13]

顴髎頰車合谷,治面腫[13]

5.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䪼腫,脣癰,顴髎主之。目赤黃,顴髎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口㖞,面赤目黃,眼𥆧動不止,䪼腫,齒痛

循經考穴編》:天吊風口眼㖞斜𥆧動並䪼腫,齒痛

鍼灸大成》:主眼瞤動不止。

5.14 研究進展

5.14.1 針麻

電針顴髎穴對額部切口的開顱手術,具有較好的針麻效果[13]

5.14.2 鎮痛作用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顴髎穴有一定的鎮痛效應。實驗研究表明,針刺該穴可致腦脊髓液中色氨酸5-羥色胺5-羥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腎上腺素下降,其變化與臨牀針麻效果平行。電刺激尾核與電針顴髎等穴,有協同的鎮痛作用[13]

針刺顴髎有鎮痛作用,對三叉神經痛有明顯療效。其鎮痛機制與人腦脊髓內單胺類遞質有關,例如,針刺合谷顴髎,或針刺內關顴髎,或針刺合谷內關顴髎,可見腦脊髓液中色氨酸5-羥色胺5-羥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腎上腺素(NA)下降。提高腦內5-羥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的變化與臨牀針刺麻醉效果平行。實驗也證明點針刺尾核與電針合谷內關顴髎等有協同的鎮痛作用。取顴髎,沿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以1.5寸毫針垂直進針2~2.5 cm時,即有觸電擴散至整個面頰部,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每10 min行鍼一次,留針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13]

三叉神經痛進針2~2.5cm,如出現觸電感,針感擴散更好。

5.14.3 治療鼻炎

電針顴髎治療鼻炎153例,有較好療效。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3.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30.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7.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67.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8.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3.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4.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12.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2-73.
  13.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20-2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