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氣滯血瘀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耳聾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lóng ·qì zhì xuè y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deafn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聾·氣滯血瘀證(deafn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耳聾耳鳴,或有爆震史,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細澀等爲常見症的耳聾證候[1]

4 耳聾·氣滯血瘀證症狀

耳聾·氣滯血瘀證患者氣滯血瘀,以耳聾耳鳴耳鳴音高而尖,或有爆震史,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或月經不調,脈細澀[1][2]

5 耳聾·氣滯血瘀證的治療

5.1 方藥治療

5.1.1 治法

治宜祛瘀活血[2]

活血散通竅

5.1.2 方一

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石菖蒲12克,毛冬青15克。水煎服。若氣虛者,加黃芪15克、黨蔘15克。腎陰虛者,加山茱萸12克、旱蓮草15克、女貞子12克。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霜15克。血虛者,加烏豆衣15克、當歸10克。

5.1.3 方二

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2]

5.1.4 中成藥

(1)毛冬青膠囊(片),口服,膠囊每次3粒,片劑每次4~5片,每日3次。

(2)複方丹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6 關於耳聾

耳聾(deafness)爲病證名[3]。出《五十二病方·陰陽十一脈灸經》。是指以聽覺障礙,輕者聽而不真,重者不聞外聲爲主要表現的耳病[3]先天、後天、外感內傷外傷、老年等皆可致耳聾[3]耳聾耳病中最常見的病種之一,也像耳鳴一樣,可以作爲許多疾病的併發症,也有單獨發作者。

《左傳》:“耳不聽五聲之和,爲聾。”

《釋名》解釋爲:“聾,籠也。如在蒙蘢之內,聽不察也。”

症狀耳聾是指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的表現[3]

耳聾現常分爲風邪外襲證肝火上擾證、痰火鬱結證、氣滯血瘀證腎精虧虛證氣血兩虛證等證型。

詳見耳聾條。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