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骨科/上肢骨折的手術/尺橈骨幹骨折的手術治療

4 ICD編碼

79.3203

5 概述

尺橈骨幹骨折常見。由於暴力的原因和受傷瞬間肢體的姿式以及肌肉收縮的狀態不同,可以發生尺橈骨幹雙骨折或單骨折。其中,又可發生於不同平面。尺骨幹上1/3骨折合併橈骨小頭脫位孟氏骨折Montaggia fracture)。橈骨幹下1/3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蓋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其中尺橈骨幹雙骨折佔全身骨折的5.41%,爲第3位。橈骨骨折佔4.23%,爲第5位。尺骨骨折佔1.05%,爲第17位。孟氏骨折佔0.63%,爲第38位。蓋氏骨折佔0.35%,爲第50位。由於前臂具有旋轉功能,一旦發生骨折,除重疊和側方移位外,尚有嚴重的旋轉移位。因此,對復位的要求較高。如手法復位不滿意,難以達到預期功能的恢復,即有手術復位的指徵。相關解剖影像表現見下圖(圖3.4.6.1-0-1~3.4.6.1-0-6)。

6 適應

尺骨幹上1/3骨折合併橈骨小頭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適用於:

1.成人新鮮孟氏骨折,尤其是伸展型手法復位失敗者,宜早期施行切開復位

2.兒童孟氏骨折,經多次手法復位,橈骨小頭仍不能復位者,環狀韌帶可能夾在上尺橈關節內,需切開復位修復重建環狀韌帶

3.成人陳舊性孟氏骨折伴尺骨骨折不癒合者,可行尺骨切開復位骨移植橈骨小頭切除術

7 術前準備

術前應準備內固定器材。通常尺骨上1/3骨折使用三角形髓內針固定,宜準備不同外徑的髓內針數枚,長度應到達尺骨遠端。

8 麻醉體位

肱骨髁上骨折後路手術相同。

9 手術步驟

9.1 1.切口

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進行。皮膚切口起自尺骨鷹嘴突的下外方,沿尺骨外側緣垂直向下,止於尺骨幹上中1/3交界處,長約8cm。

9.2 2.顯露骨折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再沿尺骨外緣切開骨膜,行骨膜下剝離。將肘後肌、尺側腕伸肌和旋後肌牽向外側,指深屈肌牽向內側,顯露肘關節後外側關節囊骨折端。

9.3 3.骨折內固定

清除骨折端積血。通常骨折內固定可採用鋼板或髓內針內固定。髓內針內固定的方法是將肘關節屈至90°,從骨折近段髓腔內逆行插入一三角形髓內針,在鷹嘴突處戳一小口,讓髓內針穿出皮膚然後用骨鉤將尺骨骨折復位,再順行將髓內針打入遠折段髓腔內,針尾剪短折彎置於皮外。對骨不連病人需切除硬化骨端和打通髓腔並行骨移植檢查橈骨小頭有無復位。當尺骨骨折復位並固定後,有的病人橈骨小頭可自行復位。如未復位,可用手法將橈骨小頭向後(伸型)按壓使之復位。再將肘關節屈至60°~70°,橈骨小頭多能穩定。如橈骨小頭仍不能穩定,則須行環狀韌帶修復

9.4 4.修復重建環狀韌帶

縱行切開肘關節後外側關節囊,向外牽開,即可顯露橈骨頭、頸部。檢查環狀韌帶損傷情況,若損傷不嚴重,則行橈骨小頭復位後,用不吸收線或可吸收線縫合環狀韌帶。如撕裂嚴重或已撕脫,則切除整個環狀韌帶,將橈骨小頭復位後切取肱三頭肌腱中1/3腱膜條或在前臂背側切取10cm×1cm深筋膜條,切斷其遠端,但不切斷其近端,使其成爲帶蒂筋腱膜或筋膜條,將此筋膜條繞過橈骨頸的後內側,再在頸的前方繞至後外側,筋膜的光滑面面對橈骨頸,以重建環狀韌帶

9.5 5.縫合切口

等滲鹽水沖洗傷口,縫合尺骨骨膜肘後肌、尺側腕伸肌和旋後肌於原處。再縫合皮下組織皮膚

10 中注意要點

1.從尺骨的橈側面剝離和牽開肘後肌時,注意避免損傷神經骨間背側支。

2.儘量少剝離尺骨骨膜肌肉,以保留骨折斷端的血液供應,有利骨折的癒合。

3.在行骨折端植骨時,不可置於骨間膜上,須與橈骨幹隔開,以免發生橈尺骨交叉癒合。

11 術後處理

尺骨上1/3骨折內固定和橈骨小頭手法復位後,宜將肘關節屈至<90°,前臂旋後位,用後側上臂石膏託固定,2周拆線後改爲功能位上臂管型石膏再固定6周。兒童可酌情減少固定時間。

12 併發症

尺骨上1/3骨折主要併發症是骨不連。因此,有人主張即使爲新鮮骨折,亦可同時行植骨術,以預防骨不連發生。對已有骨不連病人,應嚴格按骨不連治療原則進行,此外,應嚴格實施石膏外固定,直至骨折或植骨癒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