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失血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áng xū shī xuè

2 概述

陽虛失血爲病證名[1]。主要指脾腎陽虛所致失血證。

3 辨證論治

金匱翼·諸血統論》:“陽虛失血者,脾胃氣虛,不能固護陰氣也。仁齋直指雲: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劑。然亦有氣虛夾寒,陰陽不相爲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外證必有虛冷之狀,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鮮。法當溫中,便血歸經絡。可用理中湯南木香,或甘草乾薑湯。”

醫略六書》謂“腎中陽虛,下寒上熱,八味丸引火歸原。”如陽虛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隨用獨蔘湯以補之,繼用四君、八珍等調之(見《醫學心悟》)[1]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