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惡性淋巴瘤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guǎn miǎn yì mǔ xì bāo xìng è xìng lín bā liú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免疫細胞性淋巴結

5 疾病概述

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又稱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爲發熱體重減輕,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膚斑丘疹,瘙癢,並常有多克隆性高丙種球蛋白血癥和溶血性貧血。本病預後差別很大。約半數病人不經任何治療可生存2~4年,約25%用激素治療或並用其他化療藥物可緩解。有些病變爲進行性,可發展爲惡性淋巴瘤,預後不佳。到晚期由於免疫功能低下,多數病人死於繼發感染

6 疾病描述

1978年Shimoyama等首先報告此病。又名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樣T細胞淋巴瘤血管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伴異常蛋白質血癥樣T細胞淋巴瘤

7 症狀體徵

1978年Suchi曾將本病分爲血管免疫細胞樣及淋巴肉芽腫兩個亞型,但後者目前已另稱爲嗜血管性大細胞淋巴瘤

本病多發生中年以上男性,臨牀上具有下列特點:①發熱、無力、頭痛咽痛;②全身淋巴結腫大;③肝脾腫大;④特異性皮損罕見,多表現爲斑疹丘疹紅皮病;⑤對各種藥物過敏;⑥自家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⑦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加,淋巴細胞減少,並可見不典型漿細胞淋巴細胞;⑧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癥;⑨病情發展快,進行性加劇,T抑制細胞表型的患者存活期較T輔助細胞表型者爲短。

8 病理生理

有下列特點:①毛細血管增生呈分支狀,內皮細胞腫脹;②病竈中有大、中、小叄型淋巴細胞混合存在,多少不一。大型者即免疫細胞。中型者細胞胞質豐富透明,故又名蒼白細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並見異形,一般爲單個核仁,小而偏位。上述蒼白細胞特別多見於T抑制細胞表型的病例;③可見成片成熟和未成熟漿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

免疫組化檢查證實多數爲T輔助細胞,少數T抑制細胞表型。

9 診斷檢查

需結合臨牀表現與病理變化及免疫組化結果,才能確診。

本病類似免疫細胞性淋巴結病,故需要鑑別。如淋巴細胞有不典型增生,高倍鏡下,中等大透明扭曲細胞達8~10個,而嗜酸性物質並不常見時,即應考慮爲本病。血管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與本病只是病變程度上的差異,前者缺乏成片或瀰漫性細胞浸潤,小淋巴細胞較多而免疫細胞較少,無異形性。

10 治療方案

聯合化療爲主。

11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