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虛熱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xū rè

2 註解

小兒虛熱爲病證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書》[1]。爲小兒諸熱之一。指小兒由虛證引起的發熱。多由汗下太過,津血枯涸,或大病之後,元氣受傷所致[1]。其由津血焦枯所致者,症見溫熱潮熱,或渴或不渴;由元氣虧虛所致者,則表現爲睏倦少力,面色青白,四肢軟弱,手足厥冷[1]。津血焦枯者,宜益氣生津,調營和衛,用竹葉石膏湯當歸補血湯元氣不足者,宜甘溫除熱,用調元生脈散人蔘炙黃芪麥冬五味炙甘草[1]

小兒素體虛弱,經常顏面泛紅,有時(白光)白,兩顴發赤,脣紅口燥,手足心熱,乍驚乍溫,或手足指冷,納差厭食,喜屈身臥,或睡時露睛,大便乾燥或溏瀉,小便短黃,有時又頻數清長。多由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虛陽亢所致。治宜益氣育陰,健胃和胃,選用七味白朮散青蒿鱉甲湯隨證加減。此外,一些危重疾患,由於汗出太過,或吐瀉過久,或高熱持續時間過長。症見畏寒自汗面色(白光)白或潮紅,煩躁氣短,或身痛乏力,懶言少語,或不思飲食,大便溏瀉,小便短黃或清白。多屬氣血兩傷或陰陽俱虛之證。應以回陽救逆爲治,用四逆湯生脈散合煎頻服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