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

中藥材 解毒 消腫 中醫學 排膿 中藥中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uǐ xiān gēn

2 中醫大辭典》·水仙根

水仙根爲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

2.1 來源及產地

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的鱗莖[2]。各地常見栽培[2]

2.2 性味

甘、苦,寒,有毒[2]

2.3 功能主治

排膿消腫,解毒[2]。治癰腫瘡毒,乳癰痄腮,蟲咬傷[2]。搗爛敷或搗汁塗[2]

2.4 使用注意

不宜內服[2]

2.5 化學成分

水仙花:煎服治月經不調[2]。含石蒜鹼(Lycorine)、僞石蒜鹼(Pseudo lycorine)、高石蒜鹼、雨石蒜鹼(Pluviine)、漳州水仙鹼、多花水仙鹼(Tazettine)等[2]。花含揮發油,其主成分爲丁香油酚、苯甲醛等,尚含芸香苷、異鼠李素-3-鼠李糖葡萄糖苷等[2]

2.6 藥理作用

根的粗浸劑對動物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2]。總生物鹼腹腔注射對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療效[2]煎劑對小鼠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感染有一定療效,體外試驗亦有效[2]石蒜鹼中樞鎮靜作用,也有較弱的抑制膽鹼酯酶作用,對麻醉動物具降壓作用石蒜鹼對動物子宮有明顯興奮作用[2]。此外,石蒜鹼刺激腎上腺皮質功能作用,對動物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

3 《*辭典》·水仙根

3.1 出處

《綱目》

3.2 拼音名

Shuǐ Xiān Gēn

3.3 來源

石蒜科植物水仙鱗莖。春、秋採挖較佳。將根頭挖起後,截去苗莖、鬚根,洗淨泥沙,用開水潦後,曬乾;或縱切成片,曬乾

3.4 形態

植物形態詳"水仙花"條。

3.5 性狀

鱗莖呈圓形,或微呈錐形,直徑約4~5釐米。外麪包裹一層棕褐色的膜質外皮,扯開後,內心爲多數相互包裹的黃白色瓣片(鱗葉)。質地輕,無甚氣味。以個大、內心充實者爲佳。

3.6 化學成份

含僞石蒜鹼石蒜鹼、多花水仙鹼、漳州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水仙生物鹼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屬植物白水鱗莖中含白水仙胺、石蒜鹼、多花水仙鹼、雪花蓮胺鹼石蒜胺鹼及僞石蒜鹼

3.7 藥理作用

水仙生物鹼20~3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對大鼠Jensen肉瘤;小鼠Crocker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療效。

3.8 炮製

本草會編》:"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曬乾,懸火暖處。"

3.9 性味

①《綱目》:"苦微辛,滑寒,無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

3.10 歸經

本草再新》:"人心、肺二經。"

3.11 功能主治

治癰腫瘡毒,蟲咬,魚骨哽。

①《綱目》:"治癰腫及魚骨哽。"

②《本草再新》:"治癰疽瘡毒,排膿消腫,解熱,去風,療百蟲咬傷。"

③《嶺南採藥錄》:"取頭部搗爛,敷治乳癰;又治一切毒癰疽,搗爛敷之,能散毒。"

④《四川中藥志》:"治耳前後腫,頰腫。"

3.12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3.13 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內服。

3.14 摘錄

《*辭典》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