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蜈蚣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òu wú gōng

2 註解

肉蜈蚣爲病名[1]。即肉疙瘩[1]肉疙瘩爲俗病名[1]。爲肉芽組織過度增生的一種皮膚[1]。見《中醫外科學講義》(上海中醫學院編)。又名鋸痕症、肉蜈蚣,多繼發於外傷燒傷或手術後的瘢痕上,亦可因瘡癤後而繼發者[1]。好發於胸、背及四肢等處[1]。皮損高突不平,逐漸擴展,形狀不一,大小不等;或如蟹爪,堅韌有彈性,色淡紅或暗紅,表面光滑無毛髮;或有痛癢感[1]。若發生關節部位,可影響活動功能[1]。外貼黑布膏苦蔘子膏[1]。發癢者,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g,研末,麻油調,厚敷患處,五日敷一次[1]。即瘢痕疙瘩[1]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