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內針療法

醫療技術名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療法 刺法灸法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nèi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參考

needle-embedding therap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needle-embedding therap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tradermal needle therap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皮內針療法(intradermal needle therapy)又稱埋針療法[1]。是指將皮內針淺刺穴位皮下並留置較長時間以治療疾病的方法[2]。臨牀操作時,首先應選以易於固定而又不影響肢體活動處(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2]。如用顆粒式或環式皮內針,可橫刺;如用撳針,則直刺[2]。若無不適,即可以膠布固定[2]。據情留置1~7天,夏季宜酌減,以防感染[2]。留置期間可囑患者自行按壓,以加強刺激[2]。本法對神經頭痛高血壓胃痛神經衰弱等療效較優[2]

4 原理

皮內針刺入皮內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刺激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傳入中樞後,通過皮膚內臟反射作用,調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從而抑制病理性興奮竈。皮內埋針不但能夠持續刺激鞏固療效,而且還能防止疾病復發,促使疾病痊癒

5 皮內針療法的優點

皮內針療法留針期間不影響患者睡眠、工作和生活,同時節省患者頻繁往返醫院的時間和精力,特別適合畏針、怕針的患者,是一種療效好、易被大家接受的新療法。

6 適應範圍

皮內針是久留針的一種發展,故臨牀上常用於某些需要留針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和經常發作的疼痛性疾病,如:頭面痛、牙痛肩痛胃痛痛經等痛證,及咳嗽哮喘不寐高血壓等慢性病

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竇炎咽炎等。

兒科疾病:兒童假性近視小兒遺尿、小兒抽動障礙等。

眼科疾病:霰粒腫麥粒腫乾眼症等。

產科疾病:痛經經期頭痛、產後癃閉、產後及術後功能腹脹等。

其它:急性淺表疼痛頸椎病肩周炎便祕帶狀皰疹等。

7 操作

當前使用的皮內針有顆粒型和撳釘型兩種。顆粒型又稱麥粒型,一般長約l釐米,針柄形似麥粒或呈環形,針身針柄成一直線。使用時用鑷子夾住針柄,沿皮下將針刺入真皮內,針身沿皮下平行埋入0.5~1釐米,然後用一長條膠布順針身的進入方向粘貼固定。撳針型又稱圖釘型,長約0.2~0.3釐米,針柄呈環形,針身針柄呈垂直狀。使用時用鑷子夾持撳針針柄撳針中心拐角處,對準穴位直壓進入,使撳圈平附於皮膚上,然後用方塊形小膠布粘貼固定。除用皮內針外,0.5寸毫針也常作爲埋針工具。埋針法在臨牀應用較廣,主要用於一些需要淺刺、久留針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和經常反作的疼痛性疾病。

8 注意事項

關節附近及胸腹部不宜埋針。因關節活動及胸腹呼吸時,可產生疼痛

② 埋針後,若患者感覺疼痛,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③ 埋針期間,針處不可着水,以免感染

④ 熱天汗出較多時,埋針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感染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