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風藥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成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ín jiāng fēng yào

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Linjiang Fengyao

2.2 標準編號

WS3-B-2560-97

2.3 處方

1.臨江風藥散劑 人工牛黃 25g 全蠍(去鉤) 100g 殭蠶(炒) 100g 天麻 60g 地龍 44g 琥珀 60g 白附子(制) 40g 青黛 30g 石膏 200g 大黃 50g 薄荷葉 500g 2.臨江風藥增效退熱片 對乙酰氨基酚 120. 9g 臨江風藥粉 106. 4g

2.4 製法

1.臨江風藥散劑 以上十一味,除人工牛黃青黛外,其餘天麻等九味 藥粉碎成細粉;將人工牛黃青黛研細,與上述藥粉配研,過篩,混勻,稱取106. 4g備 用,其餘分裝即得。   2.臨江風藥增效退熱片 將上述備用藥粉106. 4g與對乙酰氨基酚粉120. 9g混勻,過 篩,制粒,低溫乾燥壓制成2400片,即得。

2.5 性狀

本品藥粉爲青灰色粉末;味腥苦。藥片爲具微小白斑的青灰片;味苦、 微腥。

2.6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簇晶大,直徑60~140μm。體壁碎 片淡淡黃色至黃色,有網狀紋理及圓形毛窩,有時可見棕褐色剛毛。體壁碎片無色,表 面有極細的菌絲體。不規則碎塊淡黃綠色或黃棕色,透明或半透明。不規則塊片狀結晶 無色,有平直紋理。腺鱗頭部8細胞,扁球形,直徑約至90μm,柄單細胞

(2)取藥片1片,研細,加丙酮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撲熱 息痛,加丙酮製成1ml含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醇-氯仿-乙醚(2:5:3) 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燻以碘蒸氣,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品色譜相應的位 置上,顯相同的顏色的斑點。

2.7 檢查

應分別符合散劑片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B、Ⅰ D)。

2.8 含量測定

取本品10片,精密稱定,研細,精密稱取適量(約相當於對乙酰氨基 酚0. 3g),置錐形瓶中,加稀鹽酸50ml,加熱迴流1小時,冷至室溫,加水50ml,與溴化 鉀 3g,將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麪下約2/3處,用0.1mol/L的亞硝酸鈉溶液迅速滴定,隨滴隨 攪拌,至近終點時,將滴定管的尖端提出液麪用少量的水將尖端洗滌洗液併入溶液中 繼續緩緩滴定,用細玻棒蘸取溶液少許,劃過塗有含鋅碘化鉀澱粉指示液的白瓷板上, 即顯藍色條痕時停止滴定,五分鐘後,再蘸取少許,如仍顯藍色條痕時,即爲終點(每1ml 的0.1mol/L的亞硝酸鈉溶液相當於15.12mg的對乙酰氨基酚)。   本品每片含對乙酢氨基酚(C8H9NO2)應爲標示量的93.0~107.0%。

2.9 功能與主治

疏風清熱,開竅豁痰,平肝熄風,鎮驚止抽。用於小兒急慢驚風, 痰熱壅盛,四技抽搐表裏實熱症。

2.10 用法與用量

初生及三個月內嬰兒,每瓶分8~12次服,瓶內藥片是用於嬰兒有 熱形發燒者,每片分4~6次與瓶內藥面混合服用。四至六個月嬰兒,每瓶分4~6次服用, 有熱形者可加服藥片1/2或1/3片;七個月至週歲小兒每瓶分兩次服,有熱形者可加服藥 片1片;週歲以上小兒酌情增服或遵醫囑。瓶內藥片專供有熱形患者加服,一日3次,溫 開水或乳汁調服;熱形退停服藥片。

2.11 規格

每瓶內裝臨江風藥粉 1g;臨江風藥增效退熱片2片;每片重0. 1g,含對乙 酰氨基酚粉50mg。

2.12 注意

外傷引起的抽搐和對缺鈣抽搐的患兒無效,表裏無熱,腹痛便泄者停 服;高燒退後停服藥片。

2.13 禁忌

孕婦忌服,患兒面青肢冷,自汗虛脫忌服。

2.14 貯藏

密封

吉林省藥品檢驗所  起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