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症

疾病 普通外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áng xìng shí èr zhǐ cháng yū zhì zhèng

2 註解

4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5 疾病描述

良性十二指腸淤滯症是指十二指腸第叄部(橫部)受腸繫膜動脈壓迫所致的腸腔梗阻,故又稱腸繫膜上動脈綜合徵

6 症狀體徵

腸繫膜動脈壓迫所引起的十二指腸梗阻可分爲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型多繼發於脊柱過伸位的軀幹石膏固定後突然出現急性胃擴張徵象。慢性梗阻型最爲多見,主要症狀嘔吐,多在飯後2-3小時或夜間出現,嘔吐物含膽汁和所進食物。症狀間歇性反覆發作,緩解期可長可短。症狀可因體位的改變而減輕,如側臥、俯臥、胸膝臥位等,這是該綜合徵的特徵。嘔吐時可無腹痛,或僅有上腹飽脹不適。緩解期間可能有進食後飽脹、易疲勞、乏力厭食等。病史長時可有消瘦脫水營養不良

7 疾病病因

腸繫膜動脈壓迫所致的腸腔梗阻。

8 病理生理

十二指腸第叄部從右至左橫跨脊柱和腹主動脈腸繫膜動脈恰在胰腺頸下緣從腹主動脈分出,自十二指腸第叄部前面從上而下越過,該動脈與腹主動脈成夾角,如此夾角變小,腸繫膜動脈就會壓迫十二指腸第叄部產生梗阻。當十二指腸韌帶過短而將十二指腸的遠端固定於較高的位置。腸繫膜動脈起源於腹主動脈的位置過低,都使該動脈與腹主動脈的夾角變小,引起淤滯症的發生

9 診斷檢查

診斷和鑑別診斷:

凡遇有反覆嘔吐膽汁和所進食物的病人,尤其是當體位改變可減輕症狀者,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應作x線鋇餐檢查

X線的特徵爲:

(1)十二指腸降部擴張,或有胃擴張;

(2)造影劑十二指腸水平部遠側脊柱中線處中斷,呈整齊的斜行切跡,通過受阻;

(3)鋇劑十二指腸降部來回蠕動,甚至逆流入胃;

(4)鋇劑在2-4小時內不能從十二指腸內排空;

(5)病人俯臥位或左側臥位十二指腸鋇劑迅速通過水平部。 超聲檢查:空腹和飲水600ml後分別測量腸繫膜動脈與腹主動脈間夾角的度數(兩動脈間夾角小於 13·),十二指腸水平部在兩動脈間的前後徑(小於lcm),該處的近惻十二指腸降部內徑大於3cm和遠側 十二指腸的內徑和體位改變後的變化。 十二指腸淤滯症應與引起十二指腸梗阻其他疾病鑑別,應與十二指腸腫瘤、憩室、炎症以及十二指腸外 病變,如環狀胰腺、粘連、腫瘤壓迫等疾病相鑑別。此外,尚應與神經官能症引起的嘔吐鑑別。

10 治療方案

應先行非手術治療,包括髮作期間休息、禁食、洗胃、補液,症狀緩解後少食多餐,進宜消化稀軟飲食,餐後俯臥或左側臥位。非手術治療失敗採用手術治療。常用手術方法爲受阻塞十二指腸水平部與空腸 第一部分(約距十二指腸韌帶10—15cm)作側側吻合術或十二指腸韌帶切斷(鬆解)術。

11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

12 特別提示

發作時休息、禁食、洗胃、補液等治療。症狀緩解後進半流食,少食多餐,餐後俯臥位或左側臥位

13 相關出處

外科學第五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