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疳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ěng rè gān

2 註解

冷熱疳   病證名。指熱疳和冷疳。一般以疳之新久和證候表現偏於外(體表)、偏於熱,或偏於內(臟腑)、偏於寒來區別。疳之新者爲熱疳,疳之久者爲冷疳。《證治準繩·幼科》:“熱疳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瘡溼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引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一證躁渴臥地,似有熱飲,惟飲食不進,滑泄無已,亦冷疳也。……然熱者,虛中之冷;冷者,虛中之冷。治熱(疳)不可妄表過涼,治冷(疳)不可峻溫驟補。”熱疳,用黃連丸;冷疳,用益黃散加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