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白斑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ǒu qiāng zhān mó bái bān bìng

2 英文參考

Leukokeratosis of oral mucosa

Leukoplakia of oral mucosa

4 疾病概述

白斑的好發部位是頰、舌背、舌腹、脣、齶、口底、牙齦等部位的口腔粘膜,但有時也可發生在其它部位。某些類型具有比較特定的部位:顆粒狀白斑多見於口角區頰粘膜;皺紙狀白斑多見於口底舌腹;疣狀白斑多見於牙齦白斑發病部位與白色角化病的好發區域不同,而且在形態質地上也無共同之處。白色念珠菌白斑除了微膿腫及上皮異常增生外,還可用過碘酸雪夫染色或培養等方法查明組織內有病原體,從發病部位和損害質地以及損害邊界的清晰度,可以區別白斑與白色角化病,組織學檢查更爲明確。

5 疾病描述

本病係指口脣口腔粘膜的角化性白色病變。從組織學角度,Waldron(1970)將白斑分爲兩型:①無不典型增生型白斑;②有不典型增生型白斑

粘膜白斑病僅僅是臨牀特徵的描寫,傳統皮膚病理學家一直把粘膜白斑看成是癌前期病變。近年來,許多口腔臨牀學家根據對口腔粘膜白斑的長期觀察,發現多數爲良性病變,癌前期改變僅佔少數,約有3%~6%的粘膜白斑病最終可發展成癌。白斑發生的部位與惡性程度有關,如頰粘膜約96%爲良性病變,但口底和舌腹部的白斑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大於其它部位發生白斑。Kramer(1978)將口底、舌腹部白斑稱爲舌下角化病,在他所報道的病例中,第一次活檢時發現27%的患者發生了癌變。Porgrel(1978)在隨訪觀察中,發現16%的病例在5年內發生了惡變。Waldron(1975)報道,舌緣、舌根白斑的癌變率爲38.8%,脣部白斑癌變率爲16.2%。

6 症狀體徵

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主要發生在頰、脣和舌粘膜,其次爲硬齶齒齦等處。損害爲白色斑片,單發或多發,境界不清楚,邊緣稍隆起。晚期白斑增厚,可產生淺裂口和小潰瘍。通常無自覺症狀,亦可有針刺感或輕度疼痛

7 疾病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牙位不正、長期大量吸菸及過冷過熱飲食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白斑病。全身性因素包括糖尿病內分泌紊亂、維生素缺乏等也有關係。有人推測白斑是機體對慢性刺激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引起粘膜角層增厚並緻密,從而保護粘膜下方的組織免於慢性刺激損傷

8 病理生理

病機制: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牙位不正、長期大量吸菸及過冷過熱飲食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白斑病。全身性因素包括糖尿病內分泌紊亂、維生素缺乏等也有關係。有人推測白斑是機體對慢性刺激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引起粘膜角層增厚並緻密,從而保護粘膜下方的組織免於慢性刺激損傷

病理變化: 脣紅緣和口腔粘膜上皮過度角化,角質板緊密,顆粒層細胞增生,棘層不規則肥厚,上皮嵴不規則下伸,基底細胞排列紊亂,個別角化不良,胞核深染,偶見核分裂象,重者有不典型細胞增生。固有層上部常有較密集的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較多漿細胞浸潤

9 診斷檢查

由於多種疾病和因素均可以在口腔粘膜上引起白色損害,白斑的鑑別診斷主要與口腔粘膜上的其它角化型白色病變相鑑別。對長期不愈的白斑病,應作組織病理檢查,排除癌變。

(一)口腔念珠菌感染  臨牀上難以鑑別,但組織學上無不典型增生,可找到念珠菌假菌絲。

(二)口腔扁平苔蘚  上皮細胞無不典型增生,基底細胞液變性,固有層上部有以淋巴細胞爲主的緻密帶狀浸潤

(三)白色海綿痣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較罕見。好發於嬰兒,少數發生青春期。病變累及整個口腔粘膜,白色損害較厚,呈海綿狀。如發生於40歲以上的患者,病變僅侷限於部分口腔粘膜。

10 治療方案

(一)除去局部刺激因素,如改善口腔衛生,治療病牙,少喫過冷過熱的飲料及戒菸等。

(二)治療伴發的全身性疾病。

(三)局部瘙癢明顯者可給予止癢劑及其它對症治療

(四)如果去除刺激因素後白色損害仍未消退,則應切取病變組織組織學檢查。如爲原位癌浸潤癌,則按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處理。

(五)大面積白斑可在切除後行遊離皮片移植,覆蓋創面。或採用冷凍和激光治療

11 特別提示

多半發生中年人,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

12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