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骺損傷切開復位術

手術 下肢骨折與脫位的手術 踝部骨折的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i bù gǔ hóu sǔn shāng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參考

open reduction of distal tibial and distal fibular epiphyseal fractures

4 別名

open reduction of epiphyseal injury of ankle

5 分類

小兒外科/下肢骨折脫位的手術/踝部骨折的手術

6 ICD編碼

79.47

7 概述

踝部骨骺損傷切開復位術用於踝部骨折的手術治療。踝關節由腓骨、脛骨下端與距骨構成的屈戍關節脛骨下端的關節面內踝外踝和後踝的關節面構成踝穴。脛骨和腓骨下端以及內踝外踝足骨之間有堅強韌帶相連接。爲此,距骨在踝穴內只有前後方向的屈伸活動,不允許左右方向的側方運動。

脛骨遠端骨骺在生後6~10個月出現,化骨中心向下內側發展,到14~15歲時脛骨遠端骨骺同脛骨下端融合。腓骨遠端骨骺2歲時開始出現,12歲時與腓骨幹骺端融合。脛骨遠端骨骺損傷佔全骨骺損傷的11%,其中80%爲男性,以11~15歲兒童多見。由於踝關節周圍的韌帶均附着在脛骨和腓骨遠端的骨骺上,而且這些韌帶比骺板堅強,因此,受到暴力作用後,容易引起骨骺分離骨折,而單純韌帶損傷則相當少見。但是,踝部骨折可嚴重影響踝關節穩定性,故踝部骨骺分離骨折均應及時治療,爭取解剖復位,防止日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圖12.42.5.1-0-1~12.42.5.1-0-4)。

8 適應

踝部骨骺損傷切開復位術適用於:

1.踝部骨骺分離,屬Salter-HarrisⅢ型、Ⅳ型者。

2.內、外踝同時骨折(Pott骨折),影響踝關節穩定者。

3.雙踝骨折或單踝骨折,合併下脛、腓關節分離者。

4.三踝骨折,其後踝骨折超過1/3關節面者。

9 麻醉體位

硬脊膜外阻滯麻醉或全麻,仰臥位,於大腿近端扎氣囊止血帶。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42.5.1-1,12.42.5.1-2)。

10 手術步驟

1.切口  在踝關節內側或外側做一縱形切口,長7~10cm,切開深筋膜即可顯露骨折線。切開深筋膜時,注意勿切開脛後肌腱鞘,避免損傷脛後肌腱

2.復位與內固定  ①脛骨遠端骨骺分離內踝骨折:經踝關節內側切口,顯露骨折後,清除血腫嵌入的軟組織,直視下將骨折復位,用克氏針或松質骨螺絲釘固定(圖12.42.5.1-3A~C)。②外踝骨折:單純外踝骨折或雙踝骨折者,均須在外踝部做一縱形切口,顯露骨折處。然後在直視下復位,用2.5~3.5cm直徑的螺紋針固定或螺絲釘固定(圖12.42.5.1-4A、B)。③後踝骨折或脛骨遠端雙平面骨折:經踝部內後側縱切口顯露骨折處,先直視下復位並用持骨鉗固定,確認脛骨遠端關節面平整後,用2枚松質骨螺絲釘固定(圖12.42.5.1-5A、B)。④下脛-腓韌帶斷裂後出現分離時,可用長螺絲釘橫穿脛腓骨下端固定。

11 術後處理

踝部骨骺損傷切開復位術術後自膝關節下到足趾用管形石膏固定4~6周並患肢抬高。術後1周即可扶雙柺下地活動,患肢不宜持重,拆石膏後開始踝關節功能練習或持續被動功能鍛鍊(CPM)。

12 併發症

12.1 1.踝關節內外畸形

踝部骨骺損傷後出現骺板閉合早閉,將造成踝內翻或外翻畸形,特別是脛骨遠端骨骺損傷,即Salter-HarrisⅣ型、Ⅴ型者,影響內踝骨骺部生長發育,可出現嚴重的踝內翻畸形,受傷時年齡越小,出現畸形機率越高,若踝關節骨骺生長板受損50%以下,可採取骨橋切除、脂肪組織填充治療(Langenskiold,1975)。若骨骺生長板受損60%以上,引起骨骺早閉並出現畸形時,可做截骨矯形術。

12.2 2.肢體短縮畸形

由於脛骨遠端骺板爲脛骨提供35%的縱向生長能力,當脛骨遠端骺板因損傷閉合,不僅產生踝關節內外畸形,還影響脛骨生長發育,出現肢體不等長。當肢體短縮超過3cm時,則須進行肢體延長或健肢骨骺阻滯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