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淅瘡

中醫學 汗淅瘡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病名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àn xī chuāng

2 英文參考

erythema intertrigo[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erythema intertrigo[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ntermittent dermat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汗淅瘡(erythema intertrigo)爲病名[1]。是指因出汗多淹淅皮膚,以患處皮膚潮紅、浸軟、糜爛滲液、灼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

汗淅瘡相當於西醫的間擦疹[2]。或稱擦爛紅斑。即皺褶部位的皮膚由於受摩擦、溫曖、積汗等刺激而致的皮炎。

4 汗淅瘡病因病機

外科啓玄》卷九:“肥人多汗,久不洗浴,淹淅皮膚,爛成瘡者,痛不可忍。”

汗淅瘡汗液淹淅皮膚皺摺部位引起[2]

汗淅瘡多發於溼熱季節,肥胖多汗皮膚皺褶部位汗液蒸發不暢,以致局部積汗,兼以摩擦刺激,故出現皮疹。

5 汗淅瘡的診斷

1、汗淅瘡發生溼熱季節。好發於小兒和肥胖成人。

2、皮疹發生皮膚皺褶部位,如頸前、腹股溝、腋窩、殿縫、四肢關節屈面、女性乳房下、陰股皺襞等處。

3、皮疹爲邊界清楚的鮮紅或暗紅色斑片,稍腫脹,表皮浸漬,易形成糜爛並有滲液。嚴重者可繼發感染

4、自覺瘙癢、灼熱疼痛

6 需要汗淅瘡相鑑別的疾病

汗淅瘡有時應與急性溼疹股癬相鑑別:

急性溼疹皮疹呈多形性。邊界不清楚,常對稱分佈而不限於皺褶部位,瘙癢劇烈,易復發。

股癬則邊緣常可見小丘疹小水皰和鱗屑,中央傾向自愈鱗屑中可查到真菌

7 汗淅瘡的治療

治療一般汗淅瘡採用外治法

可用真蛤粉、滑石粉各等份撒瘡上[2]

1、早期表現爲紅斑而未見糜爛者,外撲粉劑即可。粉劑可選用六一散二妙散青黛散痱子粉

2、糜爛而滲液不多者,可外搽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

3、滲液多者,可用馬齒莧九里明金銀花苦蔘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待冷,外洗及溼敷。

8 汗淅瘡的預防

經常保持皮膚清潔,可以預防發病[2]

9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6.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汗淅瘡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