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宋 王懷隱;陳昭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傷寒受病日數次第病證

傷寒一日。足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爲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肌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凡五臟不和。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滿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髒。可汗而解也。傷寒四日。足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爲三陰之首。是故三日以後。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腸滿而嗌幹。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傷寒五日。足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經貫腎絡肺系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幹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矣。傷寒六日。足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陰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胃可下而愈矣。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小愈。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經終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者。欲爲再經病也。再經病者。經絡重受病也。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者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在也。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又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動(初)一經受病。則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解。放日數多。而病候改變也。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胃如故。則思欲飲食。傷寒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煩滿舌幹已也。傷寒十二日。厥陰病愈。囊縮小腹微下。毒氣皆去。病日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