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宋 王懷隱;陳昭遇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辨可下形證

大法。秋宜下。凡可湯勝丸。中病便止。不必盡之。少陰病得之口燥咽乾。宜急下之。傷寒病患腹滿。不大便者。亦然。傷寒下痢。三部脈皆和。按其心下堅。宜急下之。傷寒下痢。脈遲滑者實也。其痢未得便止。當更宜下之。傷寒腹中滿痛者爲實。當宜下之。傷寒脈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則愈。傷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爲實。宜急下之。太陽病七八日。脈微浮者。其人發狂。此下焦有熱。小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熱在裏故也。宜下之。陽明病頭汗出。其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漿。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宜急下之。傷寒有熱。而小腹滿者。小便反利。爲有蓄血。當宜下之。傷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汗出者。此爲有結。汗出後則暫解。日晡則復發脈實者。當宜下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者。宜下之。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熱。大便必堅。宜下之。傷寒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傷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不能臥。此胃內有結燥故也。宜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