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痧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shā

2 英文參考

German measles

rubella

rubeol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風痧爲病名[1]。又名風疹[1]。諸種痧證之一種。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是一種較輕的出疹性傳染病[2]。多見於五歲以下的嬰幼兒,流行於冬春季節[2]。多因外感風熱時邪之氣而鬱於肺胃,發於肌膚所致。疹點細小淡紅,出沒較快,退後無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狀痧子,故又名風痧[2]。一般可於2-3天內消退。風疹消退後,皮膚患部無脫屑,亦不留斑痕。多見於小兒。發疹前一般伴有輕微之咳嗽及發燒,或並食飲納少,腹瀉嘔吐等症。主要由於外感風熱時邪,鬱於肌表,發於皮膚所致[2]。治宜清熱解毒,用銀翹散加味消毒飲[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