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ì dì yú

2 《*辭典》:赤地榆

2.1 出處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Chì Dì Yú

2.3 別名

隔山消(《昆明藥植調查報告》),紫地榆(《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

2.4 來源

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秋末採挖,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2.5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30釐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圓錐形,紫色,有較長的鬚根葉基生或莖生,葉柄長;葉片3~5掌狀分裂,直徑3~5釐米,有小羽狀托葉。花1~2朵生於莖頂,紅色,徑約1.5釐米。蒴果長喙狀,成熟後由基部向上反捲而開裂,將種子彈出後而懸掛於花柱上。花期夏季。

2.6 生境分佈

多生於向陽山坡。分佈雲南。產雲南。

2.7 性狀

乾燥表皮暗褐色,內皮紫色,多皺縮紋理,有鬚根痕。藥材多斜切成片,片長約2.5釐米,闊約1~1.5釐米,厚約2~5毫米;切面黃棕色,木部與皮部分離,本部色澤較深。易折斷,斷麪粉質樣。無臭,味苦。以皮紫心黃者爲佳。

2.8 性味

苦澀,涼。

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微澀酸。"

②《雲南中草藥》:"苦澀,微寒。"

2.9 功能主治

消炎,止血,澀腸。治腸炎痢疾,脘腹疼痛,內出血鼻衄便血月經過多,產後流血,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腸下血,七天後赤白痢症。"

②《雲南中草藥》:"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瀉,內出血月經過多胃痛。"

③《雲南中草藥選》:"收斂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瀉。治腸炎痢疾慢性胃炎腹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產後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勞傷。"

2.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2.11 附方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錢爲末,熱燒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腸胃積熱大腸經便血腸風便血,紅血痢症:赤地榆一兩,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錢,枳殼五錢,黃芩三錢,荊芥穗二錢,全秦歸五錢,黃連(酒炒)二錢。共爲細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米湯下。(《滇南本草》)

③治氣管炎紫地榆五錢,陳皮三錢。兌紅糖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12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