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惡寒

中醫病證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èi è hán

2 註解

背惡寒   病證名。背部感覺寒冷。出《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張氏醫通》卷三:“背爲陽位,背上惡寒,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暴中陰寒四肢厥冷而背惡寒,脈沉細,以附子湯溫散之;二素稟陽衰,背上常微畏寒,脈微弱,以八味丸溫補之;三熱邪內伏,煩渴引飲而背惡寒,脈沉滑,或伏匿,以白虎湯解散之;四中暑暍熱,亦多有背惡寒,以人蔘白虎湯清暑益氣湯按證清解之;五溼痰內鬱,肢體疼重,痞悶頭汗,身體肥盛,脈或緩滑,或澀滯,滑則指迷茯苓丸膽星,澀則苓桂術甘湯半夏、廣皮分解之;六瘀血內滯,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脅中脘有疼處,脈關尺弦緊,或帶芤狀,以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隨上下虛實清理之;七無故脈數,背惡寒,疼重寒熱者,爲發癰疽之兆。

治療背惡寒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