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jǐ tiān wán

2 註解

3 《醫統》卷五十

3.1 處方

巴戟天去心)半兩,石菖蒲1兩,地骨皮1兩,白茯苓(爲末作糊)1兩,遠志(制)1兩,白茯神1兩,人蔘3錢。

3.2 製法

上爲末,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以菖蒲湯調爲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令人聰明善記。主健忘

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白湯任下,1日3次。

4 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八七

4.1 處方

巴戟天去心)2兩,熟乾地黃(焙)1兩半,枸杞子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甘菊花(擇)2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1兩。

4.2 製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真氣,長肌肉,悅顏色,美食明目。主

4.4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巴戟丸”。

5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5.1 處方

巴戟天去心)1兩,沉香(銼)半兩,山芋1兩,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1兩半,茴香子(炒)1兩,茯神(去木)1兩,五味子1兩,海桐皮(銼)1兩,牛膝(灑浸,切,焙)1兩半。

5.2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虛損,益正氣。主

5.4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鹽湯或溫酒送下。

6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6.1 別名

巴黃丸

6.2 處方

巴戟天1分(粳米同炒微黃,去心),川大黃1兩(銼碎,微妙)。

6.3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4 功能主治

腎臟實熱,風毒上攻,頭面虛腫,下注腳膝沉重,行履艱難;腳氣由於酒毒危甚者。

6.5 用法用量

巴黃丸(《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7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7.1 處方

巴戟天半兩(穿心者),破故紙半兩(炒),舶上茴香半兩(炒),黑附子1兩(去皮臍,銼,鹽炒)。

7.2 製法

上爲末,用好酒熬一半成膏,留一半搜拌爲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腎臟虛久冷,臍腹疼痛,飲食無味,及腰膝疼痛,少力,精虛夢泄,耳內蟬鳴。

7.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荊芥鹽湯送下。

8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8.1 處方

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茴香子(舶上者,炒)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鹽炒)1兩。

8.2 製法

上爲末。用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腎臟久虛,心腹冷痛,飲食無味,腰膝痠疼,煩倦少力,時多夢泄,耳內虛鳴。

8.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鹽酒任下。

9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9.1 處方

巴戟朝天(去心,微炒)1兩,山茱萸1兩,龍骨(研如粉)1兩,肉蓯蓉(酒浸,研如膏)1兩,韭子(微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補骨脂(炒)2兩,茴香子(炒)2兩。

9.2 製法

上8味,除膏外,搗羅爲末,漸次入蓯蓉含內研勻,炊棗肉爲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下元,益精髓,壯陽益氣。主

9.4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