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證候

八綱辨證 中醫學 中醫病證名 中醫辨證方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 gāng zhèng hòu

2 概述

八綱證候爲八種證候名的總稱。將臨牀表現按八綱辨證分析判斷、歸類的八種證候,即表證裏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1]

3 表證·八綱證候

表證證候名。指外邪侵襲肌膚體表所出現的證候[2]。《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本證有表寒證表熱證表虛證表實證之分。

4 裏證·八綱證候

裏證證候名。八綱證候之一。指邪入臟腑血脈骨髓等所出現的證候[3]。《景嶽全書·傳忠錄》:“裏證者,病之在內,在髒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爲酒色所困,皆爲裏證。”《萬病回春·傷寒總論》:“病在裏,有裏虛裏實,又有表裏俱虛,表裏俱實,毫釐之分,貴乎早辨。”

5 寒證·八綱證候

寒證證候名。八綱之一。指外感內傷所致的寒性證候[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寒。”《醫學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寒證表寒證裏寒證虛寒證寒實證之分。

6 熱證·八綱證候

熱證證候名。由於六淫外邪引起或陽氣亢盛而出現的熱性證候。如身熱惡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祕結面色赤,舌質紅,苔幹黃或幹黑,脈數等[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熱。”《醫學心悟》:“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

7 虛證·八綱證候

虛證證候名。八綱之一。指人體精氣不足而出現的虛弱證候。與實證相對而言[6]。《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常見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身倦無力,或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質淡胖或光絳,脈虛細無力等症。治宜補益滋養爲主。虛證主要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之分。

8 實證·八綱證候

實證即因邪氣盛正氣尚未虛衰而致的證候。熱性病實證,表現高熱面赤口渴煩躁譫語,或腹滿痛而拒按便祕,尿短赤,舌質蒼老,苔黃幹糙,脈實有力等。實證所結聚的邪氣氣血鬱結、熱邪、水飲、停痰、食積蟲積癥瘕積聚等較爲常見[7]。《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醫學心悟》:“假如病中無汗腹脹不減,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稟厚,脈實有力,此實也。”

9 陰證·八綱證候

陰證爲病證名。八綱中的裏證寒證虛證,稱爲陰證[8]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8.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65.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2.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0.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