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567—2017 陰道毛滴蟲病診斷

診斷標準 寄生蟲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S/T 567—2017 yīn dào máo dī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2 英文參考

Diagnosis of trichomoniasis vaginal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 567—2017《陰道毛滴蟲病診斷》(Diagnosis of trichomoniasis vaginal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7年8月1日《關於發佈〈釘螺調查〉等9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的通告》(國衛通〔2017〕11號)發佈,自2018年2月1日起實施。

4 發佈通知

關於發佈《釘螺調查》等9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的通告

國衛通〔2017〕11號

現發佈《釘螺調查》等9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其編號和名稱如下:

WS/T 563—2017 釘螺調查

WS/T 564—2017 巴貝蟲病診斷

WS/T 565—2017 蛔蟲病診斷

WS/T 566—2017 片形吸蟲病診斷

WS/T 567—2017 陰道毛滴蟲病診斷

WS/T 568—2017 阿米巴病腸外膿腫診斷

WS/T 569—2017 瘧原蟲檢測  血塗片鏡檢法

WS/T 570—2017 腸道蠕蟲檢測  改良加藤厚塗片法

WS/T 571—2017 裂頭絛蟲幼蟲檢測

上述標準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國家衛生計生委

2017年8月1日

5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浙江省醫學科學寄生蟲病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浙江省景寧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聞禮永、嚴曉嵐、鄭彬、朱淮民、熊彥紅、張劍鋒、朱芝娟、周曉農。

6 標準正文

陰道毛滴蟲病診斷

6.1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陰道毛滴蟲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陰道毛滴蟲病的診斷。

6.2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2.1

陰道毛滴蟲 Trichomonas vaginalis

一種寄生人體泌尿生殖系統,主要寄生於女性陰道和男性尿道鞭毛蟲,可引起陰道毛滴蟲感染或病症(參見附錄A)。

2.2

陰道毛滴蟲感染  trichomonas  vaginalis infection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尿液沉澱物鏡檢發現陰道毛滴蟲滋養體,但感染者未見相應臨牀表現。

2.3

陰道毛滴蟲病 trichomoniasis vaginalis

陰道毛滴蟲感染者出現相應臨牀表現。

6.3 3 診斷依據

6.3.1 3.1 流行病學

有共用衛生潔具史,或有不安全性生活史,或性伴侶陰道毛滴蟲感染史等(參見附錄B)。

6.3.2 3.2 臨牀表現

3.2.1 陰道感染潛伏期爲4d~28d,陰道分泌物大量增加,呈泡沫樣,有異味。常引起外陰瘙癢灼熱性交疼痛等。陰道檢查有觸痛,可見陰道子宮頸黏膜瀰漫性充血紅腫等(參見附錄C的C.l)。

3.2.2 尿道感染可表現爲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可伴有局部疼痛等(參見附錄C的C.2)。

3.2.3 前列腺感染可表現爲尿道灼熱、夜尿增多,排尿末尿道口有白色混濁分泌物滴出,直腸墜脹感等(參加附錄C的C.3)。

6.3.3 3.3 實驗室檢查

3.3.1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尿液沉澱物經直接塗片後鏡檢發現陰道毛滴蟲滋養體(見附錄D的D.l)。

3.3.2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尿液沉澱物經塗片染色後鏡檢發現陰道毛滴蟲滋養體(見附錄D的D.2)。

3.3.3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尿液沉澱物經培養後塗片染色鏡檢發現陰道毛滴蟲滋養體f見附錄D的 D.3)。

6.4 4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予以診斷。

6.5 5 診斷

6.5.1 5.1 陰道毛滴蟲感染

無明顯臨牀表現,並符合3.3.1、3.3.2、3.3.3中任一條。

6.5.2 5.2 陰道毛滴蟲病

5.2.1 疑似病例

同時符合3.1和3.2.1、3.2.2、3.2.3中任一條。

5.2.2 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並同時符合3.3.1、3.3.2、3.3.3中任一條。

6.6 6 鑑別診斷

應與念珠菌性陰道炎細菌陰道炎、細菌尿道炎淋病尿道炎等相鑑別(參見附錄E)。

7 附錄

7.1 附錄A(資料性附錄)病原學

7.1.1 A.1 病原

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1837)屬肉足鞭毛蟲門、動鞭毛蟲綱、毛滴蟲目、毛滴蟲科、毛滴蟲屬。

7.1.2 A.2 形態

陰道毛滴蟲僅有滋養體期,活蟲體色透明,有折光性,體態多變,藉助鞭毛擺動前進,並以波動膜的波動作旋轉式運動。蘇木素或吉氏染色後呈梨形或橢圓形,大小爲(7μm~32μm)×(5μm~12μm),在毛基體處可見4根前鞭毛和1根後鞭毛,體外側前1/2處有波動膜和基染色杆。胞質內有深染的顆粒,爲該蟲特有的氫化酶體。新鮮分泌物中所看到的蟲體多無細菌和食物泡,但培養後蟲體含有大量細菌澱粉顆粒。

7.1.3 A.3 生活史

生活史簡單,滋養體寄生人體泌尿生殖系統,主要寄生於女性後穹窿和男性尿道前列腺,以縱二分裂法或多分裂方式繁殖。最適宜生存繁殖溫度爲32℃~35℃,最適宜生存繁殖pH爲5.2~6.6。

7.2 附錄B(資料性附錄)流行病學

7.2.1 B.1 流行概況

陰道毛滴蟲感染是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TLs)之一,全世界感染者約1.8億,以女性20歲~40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

7.2.2 B.2 傳染源

陰道毛滴蟲感染者或陰道毛滴蟲病患者

7.2.3 B.3 傳播途徑

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兩種方式傳播,前者主要通過性傳播,後者主要通過共用衛生潔具、衣物和器械等途徑傳播

7.2.4 B.4 易感人羣

人羣普遍易感。人感染後不能形成持久免疫力,治癒後仍可重複感染

7.2.5 B.5 流行因素

陰道毛滴蟲對外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半乾燥環境下可存活14 h~20h,潮溼毛巾和衣褲中可存活23h,40℃浴池水中可存活102h,2℃水中可存活65h,-10℃環境可存活7h,普通肥皂水中可存活45 min~150min。

陰道毛滴蟲感染與經濟狀況、居住條件、衛生設施和生活習慣等有關,營養狀況低下、居住條件較差、衛生設施缺乏、個人衛生習慣不佳等均可使感染率增高。陰道毛滴蟲亦是導致HIV感染的危險因素之一。

7.3 附錄C(資料性附錄)臨牀表現

7.3.1 C.1 陰道感染

潛伏期爲4d~28d,陰道分泌物大量增加,白帶增多,呈黃色泡沫樣,有異味。陰道黏膜損傷時則可出現赤帶,如繼發化膿菌感染可出現多量黃色膿性白帶並有惡臭味。常引起外陰瘙癢灼熱感、性交疼痛等。陰道檢查有觸痛,可見陰道黏膜及子宮頸瀰漫性充血紅腫,嚴重者有出血呈斑點狀。症狀常隨月經週期而波動,一般在月經期症狀加重。

7.3.2 C.2 尿道感染

表現爲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統感染症狀患者多有發熱、排尿困難、尿道口燒灼樣痛等。少數病人有尿線中斷、尿滯留、尿道紅腫、血尿等,可伴有局部壓痛。

7.3.3 C.3 前列腺感染

表現爲尿道灼熱、夜尿增多,可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會陰鈍痛直腸墜脹感以及局部壓痛等。排尿末尿道口可有白色混濁分泌物滴出。

7.4 附錄D(規範性附錄)實驗室檢查

7.4.1 D.1 直接塗片法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或尿液沉澱物塗在載玻片上,加1滴生理鹽水後用顯微鏡檢查,可見陰道毛滴蟲鞭毛波動膜活動。本法是檢查陰道毛滴蟲最簡便方法,常在門診和人羣普查中應用。由於只能檢出活蟲體,所以送檢標本注意保溫。當分泌物或沉澱物中活蟲數≥10個/mL時才易檢出,故檢出率偏低。

7.4.2 D.2 染色法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或尿液沉澱物塗成薄片自然乾燥後用瑞氏或吉氏液染色鏡檢,可見陰道毛滴蟲形狀和內容物。

7.4.3 D.3 培養法

陰道前列腺分泌物或尿液沉澱物加入肝浸液或蛋黃浸液培養基,37℃溫箱內孵育48h,取培養混勻液1滴塗成薄片自然乾燥後用瑞氏或吉氏液染色鏡檢,可見陰道毛滴蟲形狀和內容物。

7.5 附錄E(資料性附錄)鑑別診斷

7.5.1 E.1 念珠菌性陰道炎

主要症狀也是白帶增多,外陰瘙癢,但白帶多爲水樣或膿樣,夾雜着乳酪樣或豆腐渣樣物。陰道有白色假膜,真菌檢查陽性,塗片染色鏡檢或分離培養可做出明確診斷。

7.5.2 E.2 細菌陰道

主要臨牀表現爲陰道異常分泌物明顯增多,呈稀薄狀或稀糊狀,爲灰白色、灰黃色或乳黃色,帶有特殊魚腥臭味。陰道pH升高至5.0~5.5,分泌物中可查到線索細胞

7.5.3 E.3 細菌尿道炎

主要表現爲有少量尿道分泌物,易見於較長時間不排尿或夜間沒有排尿至晨起排尿前,分泌物易被尿液衝失。胺類試驗常陽性尿液沉澱物塗片或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7.5.4 E.4 淋病尿道炎

急性期常有漿液或膿性分泌物,排尿時有疼痛,但無尿急、尿頻感。慢性期症狀不明顯,尿中有淋絲可能爲唯一臨牀表現。尿液沉澱物塗片或培養可發現革蘭氏染色陰性淋病球菌

8 參考文獻

[1] 吳觀陵,人體寄生蟲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 馬亦林.傳染病學.第4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richomonas.2010. http://search.who.int/search.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