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

書籍 學科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xué jī chǔ

2 概述

中醫學基礎中醫基礎理論[1]

1.學科名;2.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

3 學科名·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爲學科名[2]。原稱中醫學基礎[2]。闡釋中醫學基本知識,整理和研究中醫基本理論,對中醫藥學整體而言,具有奠基和指導的作用[2]。學術思想和基本內容依託於《黃帝內經》,並吸取2000年來的臨牀實踐檢驗及其理論成果,儘可能地用現代語言文字表述整理而成,是隨着中國高等中醫教育事業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學科[2]中醫基礎理論孕育於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具有整體觀辨證論治的特點,因而更貼近於辯證邏輯思維方法,有別於立足在形式邏輯實證方法自然科學理論[2]中醫理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認識人得以生存的道理,探求保護人正常生存的理論和方法[2]。具體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養生防病等,構築成中醫基礎理論體系[2]

4 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泛指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2]

中醫學基礎》爲中醫基礎理論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主編。本書爲中醫學院試用教材。着重闡述了中醫髒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內容較爲系統簡要,並附錄有關的現代科學知識,供中西醫參照學習。197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