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形綱

寄生蟲 人體寄生蟲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ū xíng gāng

2 英文參考

arachnida

arachnids

Arachnoidea

3 註解

蛛形綱的特徵是軀體分頭胸部及腹部或頭胸腹癒合爲一體,無觸角,無翅,成蟲有足4對。本綱中有醫學意義的是蠍亞綱(Scorpiones)、蜘蛛亞綱(Aranea)和蟎亞綱(Acari)或稱蜱蟎亞綱。

4 蠍亞綱

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端有1對螯肢,較小。須肢1對,較粗大,呈長鉗狀。頭胸部背面有1對中眼和3~5對側眼。腹部前7節粗大,後6節窄長,末端具1尖刺,內有毒腺。蠍毒含有神經毒素溶血毒素等。人偶然觸及毒蠍時,可遭到螫刺,表現爲局部疼痛水腫皮膚壞死,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神經麻痹,或出血溶血

5 蜘蛛亞綱

體分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以一細柄相連。頭前方有單眼,多數有4對。螯肢1對,毒腺管開口於其前端。須肢足狀。腹部球形,多不分節,其末端通常有3對紡器。蛛毒含有神經毒素溶血毒素細胞毒因子毒液,毒素類型因蟲種而異。某些毒蛛可侵害人體。近年在新疆有多起由毒蛛襲擊人體的報道。

6 蜱蟎亞綱

外形多呈圓形或卵圓形。蟎較小,蟲體長0.1~0.4mm。蜱較大,多大於2mm,飽食後可達1cm以上。蟲體由軀體(idiosoma)和其前方的顎體(gnathosoma)組成。顎體又稱假頭(capitulum),包括口器和顎基(假頭基)兩部分。口器由1對須肢、1對螯肢及其下方的口下板組成。須肢是感覺器官螯肢和口下板爲取食器官。須肢基節癒合成顎基。軀體的表皮有的較柔軟,有的形成不同骨化程度的板。此外,在表皮上還有各種條紋、剛毛等。軀體腹面正中線上有生殖孔和肛門,前者位於軀體前半部,後者位於軀體亞末端。軀體腹面有足4對,通常分爲6節,包括基節、轉節、股節、膝節、脛節和跗節,跗節末端有爪和爪間突。氣門有或無,其位置和數目各類羣不同。生活史可分爲卵、幼蟲若蟲成蟲等期。若蟲期數因類羣而異。有的有靜止期,如恙蟎的若蛹和成蛹。幼蟲有足3對,若蟲成蟲有足4對。若蟲成蟲形態相似,但生殖器官尚未成熟。蜱蟎有卵生,或卵胎生(即直接產幼蟲或第一若蟲)。生殖方式主要是兩性生殖,但經常進行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蜱蟎亞綱中的許多種類能傳播和貯存多種病原體,某些種類可刺螫、毒害、寄生或致敏引起蜱蟎源性疾病。其中有重要醫學意義的種類有蜱、革蟎恙蟎蠕形蟎疥蟎塵蟎等。

6.1 蜱蟎形態

蜱蟎類是小型節肢動物,外形有圓形,卵圓形或長形等。小的蟲體長僅0.1mm左右,大者可達1cm以上。蟲體基本結構可分爲顎體(gnathosoma),又稱假頭(capitulum)與軀體(idiosoma)兩部分(圖1)。

圖1 蟎體段分劃示意圖

1.顎體 位於軀體前端或前部腹面,由口下板、螯肢、須肢及顎基組成。

2.軀體 呈袋狀,表皮有的較柔軟,有的形成不同程序骨化的背板。此外在表皮上還有各種條紋、剛毛等。有些種類有眼,多數位於軀體的背面。腹面有足4對,通常分爲6節(包括基節、轉節、股節、膝節、脛節和跗節),跗節末端有爪和爪間突。氣門或有或無,位於第4對足基節的前或後外側, 生殖孔位於軀體前半部,肛門位於軀體後半部。

6.2 蜱蟎生活史

蜱蟎類生活史可分爲卵、幼蟲若蟲成蟲等期。幼蟲有足3對,若蟲成蟲則有4對。若蟲成蟲形態相似,但生殖器官成熟。在生活史發育過程中有1~3個或更多若蟲期。成熟雌蟲可產卵、產幼蟲,有的可產若蟲,有些種類可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6.3 醫學有關的蜱蟎種類

在蜱蟎亞綱中,與醫學有關的有寄蟎目中的蜱和革蟎,真蟎目中的恙蟎疥蟎蠕形蟎塵蟎等。

6.4 蜱蟎對人體危害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寄生 疥蟎寄生人體皮內引起疥瘡蠕形蟎寄生於毛囊、皮脂腺引起蠕形蟎病。

2.叮刺或毒螫 革蟎恙蟎叮刺人時可致皮炎;蜱叮咬嚴重者可致蜱癱瘓

3.吸血 蜱吸血量大,飽血後蟲體可脹大幾十倍甚至100多倍。

4.過敏性疾病 塵蟎能致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類、過敏性皮膚。

5.傳播疾病

病毒病:硬蜱傳播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革蟎恙蟎傳播流行性出血熱

⑵立克次體病:恙蟎傳播恙蟲病,硬蜱傳播北亞蜱媒斑疹傷寒,硬蜱和軟蜱傳播Q熱革蟎傳播立克次體痘

細菌病:硬蜱、軟蜱和革蟎傳播兔熱病

螺旋體病:硬蜱傳播萊姆病,軟蜱傳播蜱媒迴歸熱

蜱蟎傳播疾病的特點:①傳播人獸共患疾病。②病原體經卵傳播較普遍。③既是傳播媒介,也多是病原體的貯存宿主。④所傳疾病通常呈散發性流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