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蟎

病原微生物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én mǎn

2 註解

塵蟎普遍存在於人類居住場所的塵埃中,是一種強烈的過敏原分類上屬於真蟎目,蚍蟎科(Pyroglyphidae)。在已知的34種塵蟎中與人類過敏性疾病關係最密切的主要有屋塵蟎(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和粉塵蟎(D.farinae)和埋內歐蟎(Euroglyphus maynei)。

3 塵蟎形態

體長橢圓形,大小約0.2~0.5×0.1~0.4mm。顎體位於軀體前端,螯肢鉗狀。軀體表面有指紋狀的細密或粗皺的皮紋。軀體背面前端有狹長盾板。雄蟲體背後部還有後盾板,肩部有一對長鬃,後端有2對長鬃。生殖孔在腹面中央。肛門靠近後端,雄蟎肛側有肛吸盤。有足4對,跗節末端具鐘形吸盤(圖1)。

圖1 屋塵蟎雄蟲背腹面

4 塵蟎生活史

塵蟎生活史分卵、幼蟲、第一期若蟲、第二期若蟲成蟲五個時期。幼蟲有足3對,第一若蟲足4對,具生殖乳突1對,第二若蟲足4對,生殖器尚未發育,具2對生殖乳突,其他特徵基本與成蟲相同。成蟲交配約在化蟲後1~3天內進行,雄蟲終生都能交配,雌蟎僅在前半生交配,一般爲1~2次。一生產卵約20~40個,產卵期爲一個月左右。雄蟎存活60天左右,雌蟎可長達150天。

5 塵蟎生態

塵蟎分佈廣泛,大多營自生生活。屋塵蟎主要孳生於臥室內的枕頭、褥被、軟墊和傢俱中。粉塵蟎還可在麪粉廠、棉紡廠及食品倉庫、中藥倉庫等的地面大量孳生。塵蟎是一種齧食性的自生蟎,以粉末性物質爲食,如動物皮屑、麪粉棉籽餅和真菌等。

塵蟎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爲25±2℃,溫度再高時,發育雖能加快,但死亡率隨之增高。低於20℃時則發育減慢,低於10℃不能存活。溼度對塵蟎數量也起決定性作用,最適宜的爲相對溼度80%左右。一般在春秋季大量繁殖,秋後數量下降。由於各地的氣溫不同,同一地區各年的平均氣溫可有差異,因而塵蟎的季節消長亦各不相同。

塵蟎的散佈主要通過攜帶。

6 塵蟎與疾病關係

塵蟎性過敏屬於外源性變態反應,病人往往有家族過敏史或個人過敏史。至於過敏原的性質一種意見認爲來自於塵蟎的分泌物、排泄物、蛻下皮殼和死亡蟲體,尤其是這些代謝產物在細菌真菌作用分解爲微小顆粒,能在空氣中飄浮,易被吸入,都是強烈的過敏原;另一種意見認爲塵蟎能夠彙集屋塵的過敏原,其腸道是一個極好的環境,適於產生過敏原分解產物,所以蟎本身物質並不是過敏原。儘管過敏原普遍存在於環境中,但其發病的原因主要與體質的特異反應性有關。當吸入過敏原後,機體能產生較多的塵蟎特異性IgE抗體,此種種抗體能滲入呼吸道粘膜,並與相應抗原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細胞表面相結合,使之成爲致敏組織。當再次吸入塵蟎抗原後,在鈣離子參與下,導致肥大細胞潰破和嗜鹼性顆粒脫顆粒,促使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導致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粘膜水腫,分泌亢進和細支氣管阻塞等病變,這屬第Ⅰ型變態反應。過敏體質者易產生特異性IgE抗體。

塵蟎過敏常見的有以下臨牀表現:

1.塵蟎哮喘 屬吸入哮喘,初發往往在幼年時期,有嬰兒溫疹史,或兼有慢性細支氣管炎史。突然、反覆發作爲本症候的特徵表現,隨之出現胸悶氣急,不能平臥,呼氣性呼吸困難,嚴重時因缺氧而口脣指端出現紫紺。每次發作往往症狀較重而持續時間較短,並可突然消失。春秋季好發,這與環境塵蟎數量增多有關。發作常有睡後或晨起。

2.過敏性鼻炎 一旦接觸過敏原可突然發作,持續時間與接觸時間和量的多少有關,症狀消失也快。表現爲鼻塞、鼻內奇癢,連續噴嚏和大量清水鼻涕鼻涕中有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檢查時可見鼻粘膜蒼白水腫。

7 塵蟎診斷

可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免疫診斷。常用的免疫診斷方法皮內試驗皮膚挑刺試驗,粘膜激發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8 塵蟎流行與防治

塵蟎分佈呈全世界性,國內分佈也極爲廣泛。塵蟎性過敏發病因素很多,通常與地區、職業、接觸和遺傳等因素有關。據上海對哮喘患者皮試結果,其中對塵蟎浸液產生陽反應者達85%~90%,與國外報導類似。塵蟎過敏在兒童中的發病率比成爲爲高,患者中約半數以上在12歲前發病。塵蟎哮喘好發於春秋兩季,少數病例可終年發作,這主要與環境中的溫溼度和塵蟎的密度有關。

防制原則主要是注意清潔衛生,經常清除室內塵埃,勤洗衣被牀單,勤曬被褥牀墊;臥室、倉庫要保持通風乾燥、少塵。使用殺蟎劑滅蟎,如:7%尼帕淨(nipagin)、1%林丹,蟲蟎磷等都有一定作用

治療主要是脫敏療法,劑量由小到大,每週一次,15周爲一療程,有效率可達70%以上。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