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ú téng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魚藤

2.1 拼音名

Yú Ténɡ

2.2 別名

毒魚藤

2.3 來源

豆科苦楝藤屬植物魚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狀莖入藥。全年可採,洗淨切碎,曬乾

2.4 毒性

(1)本品含有毒魚藤酮,毒殺昆蟲效果很好。禁內服,以防中毒中毒發生陣發性腹痛噁心嘔吐,陣發性全身痙攣,肌肉震顫,呼吸減慢,最後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現痙攣前先催吐,洗胃;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加維生素C,並肌肉注射維生素B1、B6、B12,如有痙攣可給解痙劑;呼吸減慢時注射尼可剎米山梗菜鹼對症治療

(2)魚藤作爲農業殺蟲藥,成分中魚藤酮毒力最強,魚藤素次之,其餘極弱。

2.5 性味

辛,溫。有大毒

2.6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殺蟲

根、莖:滅蠅蛆,並用作農藥殺蟲劑

枝、葉:外用治溼疹風溼關節腫痛,跌打腫痛(皮膚未破)。

2.7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酒水各半煮熱溫敷患處。

2.8 注意

禁內服。

2.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魚藤

3.1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3.2 拼音名

Yú Ténɡ

3.3 英文名

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3.4 別名

毒魚藤、簍藤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魚藤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採收和儲藏: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莖葉夏、秋季採收,多鮮用。

3.6 形態

魚藤 攀援灌木,全株無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7-15cm;小葉通常5,有時爲3或7,薄革質,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而鈍頭,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小葉柄短。總狀花序腋生或側生,長5-10cm;花梗簇生於序軸上,有時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鍾狀,長約2mm,無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約1cm,旗瓣內面無附屬體;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莢果近於圓形、斜卵形或寬橢圓形,長2.5-4cm,寬2-3cm,扁而薄,無毛,僅腹縫線有狹翅。種子1-2顆。花期8月,果期9-10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河岸、沼澤地、路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3.8 栽培

1.氣候土壤:宜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廕庇的環境魚藤生長較好。適合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種植。

2.種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莖作插條,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於穴內,覆土踏實,留1節在地面上。扦插後澆水,並蓋樹葉,防止太陽曝曬。

3.每隔2-3個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結合中耕除草時進行。

3.9 性狀

藤莖圓柱形,木質化,質較硬。完整葉爲羽狀複葉,小葉多爲3片,也有5片。小葉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全緣。黃綠色,光滑,革質。氣微,味苦;不毒。

3.10 化學成份

順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net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羥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羥甲基-3,4-二羥基四氫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魚藤酸(tubaic acid),β-毛魚藤酸(β-tubaic acid),毛魚藤醇(elliptinol),魚藤素(deguelin),灰葉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3.11 藥理作用

本類植物根中含魚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稱魚藤酮類(Rotenoid)。臺灣魚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魚藤酮,可用以捕魚,或作農作物殺蟲劑,還可用來毒殺蚊類幼蟲

3.12 毒性

魚藤酮對昆蟲及魚之毒性很強,而對哺乳動物則毒性很輕,犬靜脈注射致死量爲0.5mg/kg,而口服則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魚藤口服毒性似較其中所含之魚藤酮爲大。經常接觸其塵末,可招致肝損傷脂肪變)。魚藤酮中毒能引起嘔吐、呼吸抑制驚厥,最後呼吸麻痹而死。毛魚藤(D.Elliptica)中魚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種魚藤則較低。

3.13 性味

苦辛;溫;有毒

3.14 歸經

肝經

3.15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殺蟲止癢。主跌打腫痛,關節疼痛,疥癬,溼疹

3.16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3.17 注意

不可內服。

3.18 各家論述

1.李承祜《生藥學》:作疥癬藥

2.《福建民間草藥》:殺蟲解毒。治腳癬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殺蟲。治跌打腫痛(皮膚末破),用乾粉加酒炒熱敷患處。

3.19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