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痧脹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ū shā zhàng

2 英文參考

dry choler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ackish rash

eruptive disease with purplish rashe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烏痧脹爲病名[1]乾霍亂之俗稱[1]。《醫學心悟·傷暑》:“謂乾霍亂證,世俗名攪腸痧烏痧脹。”

參見乾霍亂乾霍亂爲病名[2]。俗稱攪腸痧斑痧烏痧脹[2]。指突然腹中絞痛,吐瀉不得的疾患[2]。多因冷氣搏於腸胃,或邪惡污穢之氣鬱於胸腹,閉塞經隧氣滯血凝,中氣拂亂所致[2]。《諸病源候論·乾霍亂候》:“乾霍亂者,是冷氣搏於腸胃,致飲食不消,但腹滿煩亂、絞痛短氣,其腸胃先夾實,故不吐利。”《聖濟總錄·乾霍亂門》:“乾霍亂之狀,中氣喘爭而不吐不利是也,腸胃挾實,與冷氣相搏,正氣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緩,則不可救。”《雜病源流犀燭·霍亂源流》:“乾霍亂,即俗雲攪腸痧,亦由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污穢之氣,鬱於胸腹間,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醫學心悟》卷三:“乾霍亂證,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攪腸大痛,變在須臾。古方以燒鹽合陰陽水引而吐之,或以陳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陳香櫞煎湯更佳。俗名攪腸痧烏痧脹,皆此之類。此係穢氣閉經隧氣滯血凝,脾土壅滿,不能轉輸,失天地運行之常,則脹閉而危矣。”《醫宗己任編·霍亂》:“有乾霍亂者,俗名斑痧,又名攪腸痧。吐瀉不見,面色青冷,腹中絞痛,乃陰陽錯亂最惡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礬末調飲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苧麻根蘸清菜油,刮奪命穴、督脈後頂天庭等處,後服砂仁細末數口,連噯數十聲即愈。”本病除內服藥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並可刺十指出血[2]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