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疽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jū

2 英文參考

hard nodule

indurated mass of the body surfac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石疽爲病名[1]

1.生於頸項、腰胯、腿股間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塊;2.蠹疽無膿者。

4 生於頸項、腰胯、腿股間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塊·石疽

石疽爲病名[1]。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硬如石,故謂之石疽也。”生於頸項、腰胯、腿股間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塊[1]。因質堅如石,故名[1]。多因寒凝氣滯所致。分上、中、下石疽[1]。狀如桃李,皮色不變,堅硬如石,漸漸增大,難消難潰,即潰難斂[1]。類似腫瘤[1]。體實者治宜和營行瘀,散寒止痛[1]。服沒藥丸陽和湯加減,外敷搗爛之商陸或外貼陽和解凝膏,並配合鍼灸;潰後及體虛者宜托里透發,服千金內託散陽和湯化裁,或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1]

5 蠹疽無膿者·石疽

石疽蠹疽無膿者[1]。即蠹疽蠹疽又名缺盆疽鎖骨疽、發歷疽石疽歷瘡[2]。出《外科啓玄》卷六。因肝膽二經積熱而成[2]。生於缺盆穴(鎖骨上窩處)[2]。初起患部腫大如豆,漸大如李,色紫,堅硬疼痛;可伴寒熱往來筋脈拘急,不思飲食,胸腹膨脹,小便短澀[2]。初宜艾炷隔蒜灸,內服奪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膿將成,宜服內託黃芪散氣血虛甚者,服十全大補湯託補之[2]。餘內、外治法外癰[2]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