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胚胎瘤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èn pēi tāi liú

2 概述

腎胚胎瘤又稱腎母細胞瘤或Wilm’s瘤,是幼兒時的腹內常見腫瘤。在幼兒的各種惡性腫瘤中,本病約佔1/4,最多見於3歲以下的兒童,3~5歲發病率顯著降低,5歲以後則少見,成人罕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多數爲一側發病,雙側同時發病者約10%左右。

腎胚胎瘤是一種上皮和間質組成的惡性混合瘤,常爲一個大的實性瘤性,外有包膜,內含多種組織,如腺體神經肌肉、輕骨、脂肪等。腫瘤生長極快,高度惡性,早期即可發生遠處轉移轉移途徑同腎癌,常轉移至肺、肝、骨骼等。

3 臨牀表現

消瘦和腹部包塊是本病最重要的症狀。腹部包塊最初常是母親或保姆在爲孩子洗澡或換衣服時摸到,以後發現腹部包塊迅速長大,同時見患兒精神欠佳,食慾不振、煩燥哭鬧、明顯消瘦、低熱,有時患兒血壓升高,在短期內出現惡病質徵象。由於腫瘤一般不侵犯腎盂,故明顯血尿者較少,少數患兒尿中可查到紅細胞

4 診斷

幼兒腹部發現包塊,短期內明顯增大,首先應考慮到腎胚胎瘤檢查時腹部包塊表面較平坦,質硬。B超、CT掃描檢查可明確腫塊腎臟關係及腫塊是囊性還是實性,這對診斷本病有重要意義。腹部平片可見腫塊陰影及有無鈣化、骨化。靜脈腎盂腎造影可見腎盂、腎盞受壓或不顯影,同時可瞭解對側腎臟功能情況。在鑑別診斷中,主要需同先天腎積水相鑑別,B超、CT掃描檢查可明確這一病變。

5 治療

腎胚胎瘤也和腎癌一樣,一經確診,應儘早經腹作腎切除術。對過大腫瘤術前可先行放療促使瘤體縮小,以利手術,可減少出血及降低手術難度。術後切口癒合後即可開始繼續放療,可提高治癒率。化療可用放線菌素D,15~25微克/公斤/日,連用5天,靜脈注射,以後每3個月重複一次,共7次。或長春新礆40~60微克/公斤/日,靜脈給藥,總劑量爲100~300微克/公斤。

在手術、放療和化療聯合應用下,腎胚胎瘤的長期生存率已有明顯提高。如爲早期病人,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對單純手術或病程較晚的患兒、五年生存率很不理想。治療後五年不復發者以後復發的機會大爲減少。

治療腎胚胎瘤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