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症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è dài xìng fèi shì suān lì xì bāo jìn rùn zhèng

2 概述

1943年Weingarten等首先於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發現熱帶性肺嗜酸粒細胞浸潤症或稱熱帶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tropical eosinophilia),又稱Weingarten綜合徵。其後在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及我國南方均有發現。本症主要與絲蟲感染有關,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青壯年。

3 診斷

根據本病多發生絲蟲流行地區,患者有陣發性咳嗽哮喘症狀,外周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高等可以作出診斷。如再加上微絲蚴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則可確診。有時單憑臨牀表現易誤診支氣管哮喘,也可能與其他PIE相混淆。以海羣生作診斷性治療取得迅速效果可作出鑑別診斷。

4 治療措施

海羣生( diethylcarbamazine)爲本症首選藥物,6~8mg/kg/d,分三次口服,持續10~14天,症狀常在數天內緩解。其他可選用的藥物左旋咪唑、卡巴砷及亞乙酰拉砷(acetyllarsan)等。血嗜酸粒細胞及X線改變恢復正常所需時間常比臨牀症狀的消失來得緩慢,約需1~3月。個別病人在治療初期可有症狀加重等現象,可並用數天潑尼松。約20%病例經上述治療後,數年後又有復發,故有的作者主張以上治療宜重複2~3次,每一療程間歇1個月,以防復發。

5 病因學

已有4足夠的證據表明,此症與絲蟲感染有密切關係,如絕大部分患者血清絲蟲抗原補體結合試驗陽性治癒後滴度下降;在典型患者中,肝、肺、淋巴結內均曾找到微絲蚴;用抗絲蟲藥物治療本症有良好效果等。一些其他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弓首蛔蟲感染也有可能引起本症。

6 病理改變

肺實質有瀰漫性組織細胞嗜酸粒細胞浸潤,可形成嗜酸性膿腫。有報告提到在肺部病竈中心找到微絲蚴及其殘骸。晚期病竈可呈纖維化並造成肺功能損害。

7 臨牀表現

常見臨牀症狀咳嗽喘鳴胸悶乏力厭食發熱等。咳嗽劇烈,但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有時痰中帶血。可有哮喘樣發作。少數患者可有心律失常消化系統表現。若不給予有效治療,病程常遷延反覆,數年後可由於肺纖維化出現肺功能不全的表現。體檢可發現肺部哮鳴音及輕度肝、脾、淋巴結腫大。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加,可超過2500/mm3,甚至更高。IgE也相應增高。

胸部X線表現爲粟粒狀或模糊陰影,中下肺野、兩側分佈爲多。經治療後肺部X線異常可很快消失。但慢性患者常遺留肺間質纖維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